丁隆:拜登访中东,诸多悖论难结善果

美国总统拜登13日开启上任以来首次中东之行,这次本是例行公事的访问,却受到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有意思的是,此访遭到美国政界和舆论的强烈质疑,访问还没进行就已引发巨大争议。

拜登中东行备受瞩目,不仅因为其有违美国总统优先访问中东的惯例,更因为其蕴含多重悖论。

一是拜登在竞选时曾誓言“封杀”沙特,最终却为“寻油”被迫登门拜访。虽然拜登嘴上仍对沙特念人权“紧箍咒”,但访问本身已令以价值观外交为支柱的“拜登主义”不攻自破。

二是拜登上台后把恢复伊核协议作为其中东外交的重中之重,但缓和与伊朗的关系使以色列、沙特等中东盟友深感不安。为安抚中东盟友,美国撮合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组建“中东防空联盟”,以抵御“伊朗威胁”。在伊核协议谈判裹足不前之时,美国又拼凑出这个反伊朗联盟,作为谈判失败的替代方案。这一挑衅行为势必激怒伊朗,使谈判形势更加复杂。

三是拜登政府虽决意从中东战略收缩,以便腾出手来对付中俄,但又不愿失去在中东的霸权地位,企图通过高访和组建军事联盟在中东刷存在感,维系岌岌可危的中东盟友体系,防止中俄填补空白。在中东问题上,美国欲去还留,尽显其矛盾心态。

四是虽将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土,拜登看似为推动中东和平,实则回避了“巴勒斯坦建国”这一中东根源性问题。巴以和平未被列入此访议程,巴勒斯坦将表面上出席、事实上缺席此次访问。在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的同时,美国转而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进程,并将其美化为“中东和平”。这实际上偷换了中东和平的概念,不利于中东早日实现真正的和平。

虽然拜登高调访问中东,举行盟友大会,欲彰显其地区领导力,但俄乌冲突之下,国际和地区格局已发生重大改变。这将使拜登此访难如所愿。

首先,实现“寻油”目标很难。拜登去中东的首要目标是要求沙特等产油国增产石油,增加对欧洲的石油供应。这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制裁俄罗斯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油价飙升、通胀失控,美国经济和民生正面临空前的困境。几个月后,美国将迎来中期选举。两年后,拜登还将试图竞选连任。为挽救低迷的选情和人气,拜登只好自食诺言,硬着头皮去沙特“寻油”。说到底,拜登此访是为了自己和民主党的选情,至于中东盟友的利益并不在其考虑中。

如此“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沙特等产油国心知肚明。更何况,对于石油增产,沙特等产油国既缺乏能力又无意愿。它们目前的石油产量已接近上限,几无增产空间。同时,它们与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在“欧佩克+”框架下保持紧密合作,随意增产不符合它们的利益。因此,拜登很难从沙特找来更多的石油,访问只是用来平息民怨、拉抬选情。然而,一旦油价和通胀未得到遏制,其选情依然堪忧。

其次,拜登版的中东安全方案将加剧地区阵营对立。访问期间,拜登将在沙特吉达召集9个阿拉伯盟友举行峰会,组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参加的“中东防空联盟”,美国企图将其打造成“中东版北约”。然而,这个联盟目前的功能仅限于防空雷达联网、情报共享、军事演习等初级军事合作,与完整意义上的军事同盟相去甚远。美国不过是以此安抚中东盟友,敷衍他们的安全诉求。此外,这个联盟缺乏同质性,成员国各怀心思,对“伊朗威胁”的认知差异巨大,这决定“中东版北约”将空洞化。然而,这个名大于实的联盟,对中东主要国家间正在缓和的关系却是沉重打击,恐将迫使地区国家走上阵营对抗的老路。

再次,美国难以挽救其中东盟友体系颓势。美国对中东盟友只取不予,并未满足它们的安全诉求,仍死抱着人权外交不放,这些都严重动摇了它们对美国的战略信任,双方盟友关系已难以回到从前。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能源供应危机使沙特等产油国的战略自主性和自信心大幅提升,对于美国虚与委蛇的中东政策,它们持观望态度。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继续与伊朗谈判和解的政策,使它们对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产生深深的幻灭感。中东国家的利益已多元化,大国竞争赋予它们更大的战略空间。这决定它们不会按美国的要求,在大国间选边站队,而将继续与中国和俄罗斯保持正常的合作。

拜登政府在中东政策逻辑上的难以自洽,导致其中东外交充满悖论。拜登中东行虽在敲锣打鼓、虚张声势中高调展开,但很可能结局是空手而归。而且,一次访问也无法扭转美国在中东的颓势。(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热门相关:剑斗九天   风流医圣   学霸,你女朋友掉了   全民女神之重生腹黑千金   明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