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雨:萝卜快跑引关注带来的思考
据报道,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Apollo Go)目前在武汉的辐射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770万。这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平台已经在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很多人由此产生一个疑问: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吗?
业界普遍认为,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全新的出行体验,而且通过与道路网的智能管理相结合,有望逐渐改善出行效率。不过,与此同时,武汉萝卜快跑碰撞事故引发公众担忧,另外也产生了“无人驾驶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饭碗”等争议。
对用户出行来讲,无人驾驶的意义是深远的。人类驾驶员受到疲劳驾驶等的局限,不可能随时待命、随时出车。而成熟的无人驾驶平台,只要能保障技术稳定和交通安全,24小时在线全年无休,不成问题。据称,萝卜快跑补贴后现有的乘坐价格,明显低于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即使这样,有分析预测,它今年底将率先“在武汉盈亏平衡,明年实现盈利”。所以,在不断积累的大数据和不断改善的网络算法的加持下,其规模效益会日益增长,人们的出行成本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降低。对于交通效率和经济发展,会产生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继蜚声全球的无人机产业之后,萝卜快跑的表现,体现了中国在无人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不仅萝卜快跑,包括多家网约车平台在内,都在积极推进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在充分展示无人驾驶技术的巨大潜力之外,不可否认地,这一成绩也面临着技术成熟度、法律法规完善度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挑战。
从基于知识积累的简单人工智能(AI),到能够初步应对现实问题的复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技术迭代是日新月异的。AI和机器人是未来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内容。它们不会局限在科技产业领域之内,而是必然会深刻影响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各个产业的结构升级,成为推动下一阶段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机器人不一定需要具备人类的外形。如果把萝卜快跑当作第一代汽车机器人,从认识上讲是更贴切的理解。至于无人驾驶服务对传统出行领域的影响,必然比网约车更加深远。网约车只是车辆调度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无人驾驶带来的则是出行领域在生产者和生产率两方面的根本转变。随着汽车智能化越来越高,无人驾驶越来越趋于现实。
萝卜快跑自称“安全性比人类高10倍”,笔者无从知晓这个倍率背后的数据来源,但是如果依据的是道路交通事故率的统计数据,那么笔者认为这个标准还远远不够。除开酒驾、疲劳驾驶、违章驾驶等负面行为之外,优秀的人类驾驶员的行车水平是相当稳健和高效的。无人驾驶大模型,其驾驶安全性对标的应当是那些安全驾驶40万公里、100万公里的老司机。
飞机的自动驾驶技术早已成熟,但为什么一直离不开飞行员?就是因为涉及生命安全,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汽车无人驾驶的风险程度相对于飞机要小,但意义是相同的,都与生命安全休戚相关。针对行人、天气、路况等各种不确定性,无人驾驶不仅要做到满足交通规则前提下的零事故率,更应当将目标瞄准外界违章和道路突发情形下,充分的预警预判和应急反应,也逐渐趋于零事故率。换句话说,安全性比人类高10倍远远不够,要补偿突发处置能力,需要百倍甚至千倍的安全性。或者说,光有既定环境下的被动行为能力远远不够,还要尝试用技术手段培养交互应对的能力。
作为AI应用的细分赛道,无人驾驶跟老百姓的生活关系紧密。可以预见,等到城市三维立体数据足够精准,AI管理水平足够胜任,无人驾驶和低空飞行的配合也将迎来出行行业新一轮的爆发。无论在路上还是低空,消极等待不应当作为无人驾驶的解决选项。从这个角度思考,需要平台和行业更多的创新思维。(作者是技术经济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