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对华外交“太美国”,华盛顿该改改了
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为最新动态,进入2024年以来,中美外交、经贸、军事等领域的高层对话继续较为密集地呈现。美方在近期一些公开表态中也重申希望加强对话沟通、不寻求对华“脱钩”等,但从实际动作看,其对华政策仍未改变以战略竞争和对华施压来满足美方诉求的基调。这使人们不得不对依然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保持一定谨慎。
首先,中美对于彼此关系本质的界定依然存在差异。建交40多年来,中方始终强调中美之间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主题,坚持以尊重彼此核心关切和维护双方共同利益为基础构建稳定关系。相比之下,美国对华政策近些年来已经并将大概率继续经历深刻转变:美国执政精英以国际权力竞逐逻辑处理对华关系的理念根深蒂固,过度突出两国关系中的冲突性也导致双方交往动荡波折。各自政策定位不同使得中美关系处于艰难转折和难以确定的阶段。美方能否从权力博弈逻辑转向聚焦共同利益,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观察中美关系何去何从的重要衡量指标。
其次,中美围绕“国际秩序向哪里去”的问题分歧加剧。秩序演变的国际大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正在遭遇越来越大逆风。同时,美国以“志同道合”为名搞基于“价值观同质性”的经济和安全联盟,这对强化联合国主导地位、兼顾公平正义与互惠发展的国际秩序观造成持续冲击。越是危机与混乱时刻越便于其强化阵营化和集团化的固有认知,使当下的美国热衷制造“乱世”,站在强调稳定有序变革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对立面。
第三,有关中美实力对比的认知差异仍大。就军事、经济、科技及国际舆论塑造力等指标而言,中美之间差距依然明显,但美方从未来趋势视角看待双方实力对比,并以无法接受主要领域被其他国家赶超的“传统”看待中方发展,美国国内政坛弥漫着的对华极端情绪持久影响着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这迥异于中方扎根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来衡量自身实力的做法。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社会裂化、价值观“失魂化”,使其内部秩序紊乱,诸多硬实力指标在此背景下显出虚垮迹象,毕竟真正的实力源于国内社会的健康和内部凝聚力的强大。“做好自己”是篇大文章,美国在这方面显然出了问题。
可以看出,为“获取实力优势”而聚焦对华竞争乃至对抗的观念在美国对华政策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美方推出的“菜单式”合作议题又是试图借中方之力化解美国自身问题,继而使美方能以更具优势的地位对华进行遏压。这种带有高度战略自私特征的外交之道“太美国”,势必会使中美关系经历更多波折。
平心而论,中美之间存在广泛共同利益和诸多合作议题。尽管遭受美国多年来经济“脱钩”与“小院高墙”操作的困扰,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总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世界经济状况及其未来趋势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于中美能否切实合作。另外,国际秩序的建设性演进、地区与全球危机的共同应对、各自经济与社会难题的克服等诸多关键议题同样要求中美相向而行。中方始终基于这些现实因素规划制定对美政策,保持高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始终是中美关系动荡时期的稳定力量。反观美方,其对华政策则呈现出严重的“失衡”“失序”问题,导致中美关系波动难停。
美国政治精英推动的对华战略竞争目标与美国主要企业和经济精英对于中国市场的厚望之间差距不断增大。前者不断唱衰中国经济,试图动摇跨国企业与资本的信心甚至胁迫它们离开中国市场,以便为接下来对华更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进行铺垫;后者则基于对现实形势的判断,总体保持对中国市场的期待。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权力分散化”特征,意味着战略竞争与利益互惠两个目标之间相互“失衡”的矛盾将会愈发尖锐。当前美国对华政策中依然包含着某些强调合作的要素,可以说是这种矛盾难以调和的客观反映。如果两国关系中的合作要素能够得到夯实,美国对华以围堵遏压为主导的政策相应回调甚至逆转,中美关系良性互动的未来或许可期,反之则会导致螺旋下降趋势加剧。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对外政策本质上通常被认为要服务于本国资本利益,但其当前对华政策却成了“例外”。不仅如此,美国对华政策与本国民众基本诉求也出现背离。政治精英对国际领导权的偏执追求与民众对政策重心应该回归国内的诉求之间矛盾加深。美国要想化解这种矛盾以及国内其他各种纷争,都离不开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但美国当前对外政策的“优先事项”之一就是对华竞争和对抗。这种失序的政策处理反过来会使美国内部问题更难化解,政治精英实则成为美国民众的“反对者”,这不能不说是美国自身的一大困境。
2023年11月中美元首达成的“旧金山愿景”擘画出两国良性互动的原则和路线图。鉴于美国对华偏激政策已经成为稳定双边关系和化解美方国内议题的阻碍因素,美方应更加真诚地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更加密集有效的接触来避免彼此政策层面的误解误判,推进中美关系走稳走实,使当前显现出来的关系缓和与止跌企稳势头保持下去。(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