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印度外交政策的印度教色彩有多浓厚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月18日文章,原题:印度外交政策的印度教色彩有多浓厚 印度宪法开篇就写道:“印度,即婆罗多,是一个国家联盟。”由于无法就使用英文还是梵文名称达成一致,宪法起草人将两者都包括在内。从表面上看,这种差异并不比德国的英文和德语名称(Germany和Deutschland)之间的差异大。但从70多年前的制宪会议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争议来看,印度的两个名称承载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由殖民国家强加的,另一个越来越被认为“真实反映了一种值得自豪的古老文明”。
因此,去年9月出现的这一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德里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坐在印有“婆罗多”(BHARAT,又译“巴拉特”——编者注)字样的桌签后面,以凸显他作为“真正的”印度的代表资格。同理,博学的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撰写的新书名为《婆罗多为何很重要》。他利用印度教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来说明盟友、情报的重要性。《罗摩衍那》讲述了高贵的国王兼毗湿奴神化身罗摩的故事,他被迫流放到森林内,面临千辛万苦,他的妻子悉多被恶魔拉瓦那绑架。对许多印度人来说,这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而罗摩是正义行为的化身。
苏杰生的上一本书名为《印度之路》,其中有一章借鉴另一部印度教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及其治国之道。该书的中心论点是,印度必须抵制压力并在动荡的世界中制定自己的路线。自该书出版以来的4年里,印度一直在这么做,尤其是尽管与西方特别是美国越走越近,但印度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一直拒绝谴责俄罗斯。“印度的外交政策必须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从其文化、遗产和传统的‘整体性’中汲取灵感”,只有当印度真正成为婆罗多时才能崛起,苏杰生在其新书中写道。总之,他断言,“随着时间流逝,印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它是婆罗多。”
对许多印度人来说,无论是否真的读过这两大史诗,二者不仅是其宇宙概念的核心,也是其日常行为的核心。苏杰生传达的信息是,政府将保护印度人免受危险世界的侵害。在他的描述中,这是对印度前政府相对薄弱的反恐政策和理想的国际主义的纠正。苏杰生声称莫迪领导下的印度经历两次重大政策转变。其中之一至少引发争议,即用“印度优先”的外交政策取代国际主义外交政策。另一个是从印度转向婆罗多,这种转变更难理解。但第三种转变毋庸置疑,这体现在该外长巨著的字里行间。那就是,苏杰生已经从一名官僚变成一名政客。(丁玎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