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首次进京演出 平凡中的宁静与坚守打动人心

5月6日、7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演出,知名导演张曼君执导,知名编导莫非编剧,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领衔主演,岑海雁、朱红星、翟春燕、唐思果、冼鉴棠等名家新秀联合主演的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在北京成功演出。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是国内首部聚焦华人女性劳工史的舞台作品,以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是接力,也是发展

2015年10月2日,中国最后一位“红头巾”黄苏妹,在过完105岁寿辰不久后安然辞世,一段关于三水女儿下南洋的时代传奇画上了句号。春去秋来,2017年,一部以三水“红头巾”为题材的大型现代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正式启动。

3年来,历经30余次易稿,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于2020年8月24日首演成功,收获了大批年轻观众的追捧与热爱,也得到了戏曲界专家的赞赏与关注。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以传统的艺术形式,讲述并演绎着关于“红头巾”的回忆——她们远渡重洋,肩挑手提,扛起了家庭的重任,建起了高楼大厦,让小渔村一跃而成“狮城”;她们头顶一方红头巾,挥洒着青春,流淌着汗水和泪水,将头顶的一抹红烙刻在新加坡的史册里、“狮城”人民的记忆里。

饰演三水女儿带好的曾小敏带领广东粤剧院一众名家新秀,带着《三水女儿·红头巾》,从广州出发,到武汉、上海、佛山、东莞、珠海、深圳、北京,以粤剧特有的岭南风情,将波澜壮阔的华侨妇女海外奋斗史展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描摹出这群女性的爱与哀愁,让历史与当下在剧场中共鸣,让观众在哀叹与心疼中滋生敬意,从而喜欢上这群极具个性的女性。

 

是守护,也是建设

时难年荒,家园寥落。面对苦难和灾祸,“带好们”平静而坚强,敢于面对七天七夜的海上颠簸,敢于在建筑工地上担砖搓灰、运石挑泥。不同于传统女性的守家持家,“带好们”被迫选择了离家,在异国他乡艰难打拼,把血汗钱邮寄回家,承担了整个家庭的生存重担。她们的离家去国,正是一种反向守护。

强烈的“家国同体”的惦念,让她们在祖国的建设时期再次义无反顾担起了重建家园的责任。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亚洲第一高楼——保险大厦,便是上千名“红头巾”在18层高的脚手架上,采取在第9层接力的办法,蚂蚁搬家般将材料逐层上递,最终完成这一令人骄傲的工程。

在负重前行中,“红头巾”展现出中国女性开拓进取的民族风骨。这样的甘于奉献、坚韧不拔,这样的自强自信、爱国爱家,使得“红头巾”成为了早年新加坡对当地从事建筑粗工的三水籍华侨妇女的代称,她们独立自重的人格品质和生命风采被视为华人华侨融入海外世界的一个独特代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崇敬,也让自己成了被世界尊重、认可的中国形象的典型。

 

“带好”,为了带好来

一如主人公的名字“带好”,这一角色集合了“好”所蕴含的美德,集合了岭南女性的集体气质。

演出当天,红头巾带好的饰演者曾小敏以粤剧独特的唱腔和身段演绎南洋往事,尽显女性力量。她将真情融于角色,成功演绎了带好从被迫去国离乡的弱女子,成长为新加坡“红头巾”新一代领头人的艰辛历程,令观众印象深刻。

当谈及带好这个人物的塑造时,曾小敏坦言:“在一次次的剧本细读、一次次的排练中,越来越能深入带好的内心世界,肩膀上的重担、内心的强韧和性格的隐忍,使得带好内心浩瀚如海,消化了一切不平。她咬紧牙关、默默行动,正好诠释了‘苦捱’的归宿和意义。”

“三水女人承担起对生活的责任、对传统美德的褒扬,值得我们从源头上打量中国文化的结构和体系。‘红头巾’的人生状态使得中国戏曲在表达这一类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人物行动时,能够更具诗性的美。”导演张曼君说,“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讲的是中国故事,表现的则是人类精神,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高度上去认知人面对世界的态度,在更高、更具普遍意义的层面上,呈现了与人类共情的可能性。”张曼君认为,这出戏对广东粤剧院、广东戏曲来说,意味着艺术在本土化方面的不断深入,其对岭南文化精神的表达,打开了全面展现广东文化的新窗口。

《三水女儿·红头巾》受到北京观众的热烈欢迎。“老北京”刘女士喜爱粤剧多年,每次一有粤剧到北京演出,她必会到场,她说:“《三水女儿·红头巾》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女主角带好楚楚可怜又坚强隐忍,太让人喜欢了!”同样对粤剧情有独钟的,还有朱先生。此次《三水女儿·红头巾》来京演出,朱先生组织了40多位粤剧戏迷为《三水女儿·红头巾》捧场,他说:“这出戏在传统粤剧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很多现代风格,让粤剧又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图为该剧剧照,由薛才焕拍摄)

 

延伸阅读:

 

热门相关:倾心之恋:总裁的妻子      重生当学神,又又又考第一了!   朕是红颜祸水   学霸女神超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