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源蹲点观察丨又见格桑花(二)像阳光一样互相照亮
中国蓝新闻讯 自从1994年浙江开始对口援藏以来,30年间已选派200多名教师远赴雪域高原,安排教育援藏资金9.45亿元,助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
《川源蹲点观察》走进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看这所由浙江援藏教师组团式对口支援的学校,如何成了西藏自治区内异地办学的典范。
走进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正好赶上热闹的第二届藏文化艺术节。台上台下,歌声阵阵,掌声如潮。
作为浙江教育援藏第一所异地办学的高中,学校吸引了藏北羌塘草原那曲的2000多名牧民学生。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从去年开始,学校特意增设了“藏文化艺术节”,连评委也由孩子们自己当。
站在最后一排正是浙江第三批“组团式”教育援藏的教师团队。老师们个个身穿藏族服装,为孩子们加油鼓劲。
演出一结束,浙江援藏的老师们又赶到教室,参加一周一次的“阳光周六”藏文课。
讲台上的小老师,是高二学生永忠罗布和次仁桑琼。他们用课余时间,整整准备了一个礼拜。
“他们回到浙江以后,也会传递我们的藏文化,高兴。”永忠罗布说。
“把民族的那些特色带到全世界。”次仁桑琼告诉记者。
援藏教师潘志君校长也坐在台下,开这个藏文课,正是他的提议。“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很宝贵的机会。”潘志君说。
把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激发孩子们养成自觉、自信、自主、自强的阳光品格,更拉近了援藏老师和学生们的距离。
“‘阳光文化’理念,不是说我们老师带给学生,是受学生的影响更大一点,非常幸福!”浙江省第三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教授 慎笑忠说。
校长潘志君上任后就和当地老师一起制定了两份规划,一份给学生,一份给老师。
“全员管理,既是教书的身份又是育人的身份。”潘志君说。
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师徒结对,开展示范课与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双向提升本地和援藏教师的业务能力。向守国作为教育教学改革文字材料小组的组长,是二次援藏的老大哥,徒弟李明星师去年拿下了全区高中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如果换作我在当时同年龄,我是要仰望他的!”向守国说,他给徒弟制作了一份成长档案。
“(档案)是青年老师向一个更加成熟的骨干老师,迈向的一个脚印。”李明星说。
同样也是二次援藏的老师刘足,这些日子一直在带病上课。班上的一位女学生西热旺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引起了她的注意。因为学习成绩一般,一心想离开学校,和父母产生了矛盾。了解情况后,刘足给她讲起了蚕宝宝的故事。
“蚕卵要到适当的时期才能把它拿出来孵化。提前孵化的话,等到回寒的时候,它一定会冻死。”刘老师生动的比喻,让西热旺姆一下子听了进去。
“老师这样说,我就觉得学习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西热旺姆说。
这些年,浙江教育援藏资金9.45亿元,累计派出援藏干部教师235人次,其中,“组团式”重点支援的那曲第一高级中学,去年高考上线率达到99.7%,重本上线率达到49.38%,成为当地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在西藏孩子们的眼里,浙江老师是最可爱的人。
“爱的教育。”“我长大了想当个老师。”“为祖国奉献!”“为家乡继续奋斗。”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学生们纷纷道出了自己的理想。
中国蓝新闻记者 杨川源:
再次走进拉那一高,变的是,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二次援藏老师,在外求学后又回到母校的年轻人;不变的是欢乐的课堂、奋进的精神。当我问到同学们,以后的志向,他们回答都是:振兴家乡!那一刻,相信你和我一样,看到了他们脚下的劲儿,眼里的光。这也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请继续关注《川源蹲点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