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多管齐下 治理“付费实习”乱象
暑假将至,不少大学生将迎来实习的高峰期。对他们来说,实习是积累社会经验、增强职业技能,为未来求职增加竞争力的重要机会。另一边,企业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实习生,形成优质员工储备和人才梯队,本质上学生、企业存在双赢。但一些不法中介渲染“实习焦虑”,搞起了“付费实习”“高价实习”,把实习岗位当成商品甚至诈骗牟利。这不仅加重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更破坏了实习和就业环境。
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过渡与体验阶段,在一些高校,完成实习不仅可以获得学分,更重要的是收获社会实践经验,确认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后续的职业规划增加稳定性。目前,我国高校总数量超过3000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600多万人,每年的实习需求十分旺盛。相较而言,虽然市场中也存在大量的实习岗位,但大学生心目中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优质岗位”相对较少,这客观上为“付费实习”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与此同时,一些不法中介嗅到了“商机”。他们利用一些求职渠道较少、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以虚假承诺或欺诈骗取学生的钱财。此类中介往往是“付费实习”链条上的中枢,一面通过地推、弹窗广告等途径大量获取应届生的个人信息;另一面则与用人单位员工勾结,以远程实习、伪造实习证明等方式应付大学生的实习诉求。这不仅给大学生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还耽误了他们宝贵的实习窗口期,浪费培养自身工作能力的机会,加剧“花钱买岗位”“付钱上班”等乱象,对实习、就业市场是一种异化和毒害。
对于付费实习,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中第七条和第十条分别规定了“严禁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个人代为组织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尽管如此,在利益驱动下,“付费实习”仍屡禁不止,并随求职季呈周期性变动。
实习工作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用人单位,要消除“付费实习”乱象,防止大学生掉入陷阱,需要监管、高校、企业共同发力多管齐下,努力营造更加透明、公平、有保障的实习环境。首先,教育和劳动保障机构可以顺应“付费实习”的周期性特点,强化对中介及实习单位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行动打击乱象。除重罚外,还可建立“黑名单”,对打着介绍实习旗号乱收费、高收费的中介或用人单位予以公示,提高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警惕性。
其次,高校应继续加强大学生实习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对接企业,完善“学校+用人单位合作机制”。高校要主动承担大学生实习“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在做好登记管理、加强实习指导的同时,不断创新实习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对口关系,既可减少实习的中间环节,也能让学生的实习保质保量、多方共赢。
再次,中介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虽然招聘平台数量不少,但仅有少数专门开设了实习板块,且大多缺少用人单位往年招聘情况、实习生评价等关键信息。作为就业咨询机构,中介平台不应成为“甩手掌柜”,而应将相关数据作为大学生选择的参考,避免信息仅对用人单位单向透明,造成选择权的不对等、不公平。
最后,作为成年人,大学生自身也要努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搜寻实习信息时学会明辨真伪。此外,大学生要有意培养收集用人单位信息、主动沟通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这对后续求职和工作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热门相关:最强神话帝皇 禁止的爱:善良的小姨子 重生之男神追妻忙 万妖帝主 全能千金燃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