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英政客恶炒“中国威胁”,民众买单难买账

近日,英国军方以“担心在中国制造的徽章被‘植入跟踪装置’,危害英国国家安全”为由,推迟全面更换新一代军用徽章,并表示可能要重新采购。此次事件再度表明,英国政府正在英国制造和中国制造之间、在强调所谓“安全”和尊重市场之间作出偏激抉择。制造和煽动对华敌意,几乎成了英国近几届保守党政府的惯用伎俩,也是他们在外交政策、工业、观念三个层面上的路径依赖。

首先,此次事件是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具现化。苏纳克政府基本延续了此前约翰逊政府的对华立场,并制定了对华政策三大支柱,即采取措施防范“中国威胁”、拉拢盟友制衡中国以及保持以了解和试探为目的的对华直接接触。但在执行上,英国短期内既无法在中国周边建立遏制中国的防线,政府高层也不愿真的加强对华交流,因此只能在英国国内大谈“中国威胁论”。看似均衡的对华政策,三大支柱却成了独木难支,以至于“英国到处都是中国间谍”“中国产品暗藏玄机”的反智谣言甚嚣尘上。如果未来英国政府不调整对华政策,类似的可笑事件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常见。

其次,英国政府的抉择也反映了英国制造的衰落。经济全球化让英国经济脱实向虚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业产能,英国本土已无法满足自产自销。经济全球化强调国际分工和全球参与,本意是在降低产品价格的同时让世界经济一体化,增进文明间的合作与交流。但过去几十年来,英国专注发展金融、国际教育等业务,持续推进去工业化,将国内工业体系转移到世界各地。如今的英国,核电站要国外公司承建,5G网络建设需要采购他国设备,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也依赖国外进口,把污染的代价转嫁给南方国家的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牟取暴利。而其代价就是连小小一枚徽章都难以本土化生产,导致短期内的刚需和政治顾虑发生碰撞。而随着英国工业产能等方面的问题积重难返,制造业回流进展缓慢,未来英国各项需求的对外依赖性只怕会越来越强。

再次,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英国乃至西方的话语、观念和行为方式。话语体系的塑造是软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殖民时代至今,英美两国先后借助英语这一话语体系的强大传播力向世界输出价值观。从疑欧主义到民粹主义,从“伊斯兰恐惧症”到“中国威胁论”,宣扬外部势力威胁来利用国内情绪,增强执政党的支持率成了执政党的固定套路。实际上,美英两国才是各类“威胁”的制造大户。“水门事件”“《世界新闻报》窃听”等丑闻屡被曝光,以CIA、军情六处等情报机构声名之狼藉,还能被搬上大银幕美化。一般来说,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能反映其自身的行事逻辑。相应地,英国看待世界的所谓“债务陷阱”“侵犯人权”“口罩藏天线”等一系列话语,同样包含着英国政府的决策习惯,要么是英国过去曾做过的事情,要么是它设想可以去做的选项,却完全无法发现其话语逻辑的巨大漏洞,实在是贻笑大方。

最后,“军用徽章事件”的结果也只能是英国民众买单。英国保守党政府炒作“中国威胁论”愈演愈烈,可能与民调结果不利、保守党14年的统治走投无路不无关系,试图渲染“中国威胁”挽回民众选票。事到如今,英国首相苏纳克的政绩只剩下“抑制通胀”一项。而其政策的基本步骤是,先强调英国的国家安全、切断全球供应,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政府再采取措施遏制通胀以稳定物价,最后对暴利企业增加税收或普遍征税进行再分配,形成一条“征税—花钱”的闭环。不难发现,此次“军用徽章事件”与这一模式内核一致,英政府以安全为由斩断中国货物供应渠道,推动军用徽章价格上涨,再花费更多纳税人缴的税采购。一通操作之后,或许还是中国制造的产品,经第三方进入英国国内,成本增加了好几倍。可以说,所谓“安全”只是英国政客的幌子,花了大钱也不一定真正买到心安。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额外成本只会由英国民众买单,但又有谁会真的买账?民调结果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

热门相关:女配她逆袭了   调教初唐   脑洞大爆炸   谜情家族普通话   傲世武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