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昊宇:以“热线”防“冷战”,日方尤须言行一致
5月16日,中日正式启用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直通电话,两国防长进行了通话。在日本主办的G7峰会遏华鼓噪甚嚣尘上的当下,中日间这一低调举动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中日此举对外至少发出了三方面的重要信息。首先,表明中日关系延续了回稳改善的势头。从去年11月中日领导人在曼谷举行会晤并达成五点重要共识,到今年4月初日本外相林芳正访华、中日重启线下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再到最近两国各领域交往逐渐恢复,中日关系在高层引领下正在逐步摆脱新冠疫情以来的下滑局面。而作为衡量两国关系气氛的一个关键“风向标”,中日防务部门恢复对话交流,更加清晰地表明双方维护两国关系回稳向好势头的积极意愿。
其次,此举传递出中日以“热线”避免“冷战”的共识。即将召开的G7广岛峰会是近年来离中国最近的一次G7峰会,种种信息表明似乎也可能成为对中国最为“强硬”的一次峰会。G7作为美国主导的西方集团核心“小圈子”,正在沦为美国推动对华战略竞争、维护霸权的工具。美国还有意利用广岛峰会突出遏压中俄的基调,人为制造阵营对抗和地区分裂。就在外界担心“新冷战”大幕可能落下之际,中日启用防长“热线”对外发出了中日以实际行动加强危机管控的积极信号,有助于缓解地区国家的担忧。
再次,此举又一次印证了日本对华政策的两面性。过去几年,中日关系陷入低谷,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对华政策出现严重倒退,这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也与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右倾化、民粹化有关,根源在于日本对华认知出现了严重偏差。一方面,日本国内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层出不穷,岸田政府的外交突出“牵制中国”的色彩,频繁炒作涉台议题,扮演遏华“急先锋”的角色。另一方面,日本国内也认识到对华经贸合作攸关日本经济,中国市场不可或缺,日本政要不断强调要同中方保持对话合作,维护两国关系大局稳定。这种对华矛盾心态和政策两面性正凸显出来。
未来中日关系何去何从,主要取决于日方的态度和行动。这关系到三个问题能否解决:
一是在认知层面要明确中国到底是敌还是友?现在日本保守政治势力不断通过煽动“中国威胁”服务其修宪强军等国内政治议程。岸田内阁去年底通过“安保三文件”,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挑战”,这种错误认知已严重干扰了日本社会对华客观理性判断。
二是在政策层面要明确对华到底是对话合作为主,还是牵制对抗为主?日方需要认清,中国是日本最大的经贸伙伴,若盲目配合美国对华“脱钩断链”,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利益。
三是在行动层面需要认真评估插手台湾问题、甚至军事上同中国对抗的严重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防长“热线”的启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需要日方从根本上改变对华认知,调整对华政策取向,这才能从源头上降低中日对抗冲突的风险。
最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最初的封面语赫然写道:“岸田文雄想要摒弃数十年来的和平主义,让他的国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事大国”。虽然后来在日本外务省的介入下,《时代》周刊修改了这一封面语,但这反映出一个尴尬的事实:尽管岸田政府一再宣称日本坚持“专守防卫”的和平主义路线没有变化,但即便是在“亲密”盟友美国的眼中,日本也不再是其标榜的“和平国家”了。日本的“军事大国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5月15日是冲绳“回归”日本51周年,日本NHK电视台当晚播出专题节目,聚焦岸田政府为推动强军扩武计划,正在将冲绳离岛逐个打造为自卫队基地,并加快部署导弹,此举严重加剧了当地民众对于被卷入战争冲突的担忧。二战中,冲绳曾是极为惨烈的战场,超过10万当地无辜平民失去生命。当前日本政府的做法,正在勾起冲绳对于二战历史的惨痛回忆。
随着近年来中日围绕钓鱼岛矛盾升温、日本谋求军事介入台海,外界围绕“中日必有一战”的议论再度出现。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中日两国需要重温45年前缔约时的“初心”,坚持睦邻友好精神,携手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团结合作。日方更须从历史中深刻吸取教训,尤其应当认清一点:日本不可能通过对抗中国变得安全,但能从对华合作中获得发展。中日防长“热线”的启用,其意义不仅仅是避免“冷战”,而应当成为两国“化干戈为玉帛”的一个开端。(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