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源源不断

2023年是中国企业、中国技术、中国品牌全面走向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更是这些升级版的中国制造第一次全方位与发达经济体竞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稳步发展,前11个月已有73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规模;再看国内,中国是唯一通胀率低于央行目标的主要经济体。

回顾这一年,无论是在芯片、人工智能领域,还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储能领域,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金量逐渐被全球认可。今年下半年,美国硅谷企业家们选择回到中国,寻求与制造业效率最高的“世界工厂”在高科技领域进行合作。

展望2024年,高科技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高科技企业还将继续“走出去”。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设厂,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面孔出现在国际商业舞台上。对于中国的90后、甚至是00后的年轻一代,这种全球竞争新格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笔者通过对宁波、佛山等中国外贸传统制造业基地的调研发现,30岁上下的制造业二代“少东家”们,既有海外留学经历和国际视野,也有在一线车间摸爬滚打的基层经验。这些年轻人逐渐接班,中国制造业因此有了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积累。

砥砺奋进45年,中国经济的腾飞始于改革开放。我们继续保持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一大关键,也是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人民币汇率坚挺、普通百姓福祉的重要保障。2023年的发展意义之一,是在这个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显示出我们的目标并非是为了“称霸世界”,我们的货币当局也没有被数据和舆论绑架,而是继续致力于谋求普通百姓的幸福安康。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的对内、对外政策,不符合英美海权国家传统的“英美优先、殖民统治、恃强凌弱”逻辑,但是已经被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广泛认可。

在行稳致远的长期目标下,中国经济的2023年复苏表现稳健。除了通胀率得到有效控制之外,全年的发电量、交通运输载货载人、社会零售消费等数据,都呈现逐渐复苏、超市场预期的态势。这些实实在在的“一手数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长期逻辑均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端制造业立国等政策的持续落实,均源于现代化农业和制造业的资本密度不断提高,有效对冲了房地产下行周期的增长动能不足。

展望2024年,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呈现进一步的分化。套用国际投资圈的一句俗语:悲观者总是正确,但乐观者才能盈利和成功。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只有对未来乐观的企业家才会与时俱进、充满热情、实现事业和财富的传承。从技术上讲,中国的企业竞争主战场早就从一二线城市向县域扩展,下沉市场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受益,那些本来只存在于北上广深的品牌和消费模式,越来越多地走入县城和乡镇;品牌和渠道的竞争更加依赖互联网和创新模式,抱残守缺的企业家面临越来越大的被淘汰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脱颖而出的“少东家”们,他们的背后基本都有睿智的一代创业者,他们在疫情中的坚韧仁和,让家族事业的传承变得格外珍贵。

金融业的升级也将是2024年中国经济的应有之义。临近新年,中农工建等商业银行纷纷降低了存款利率,且第一次低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这是中国金融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这标志着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本土资本不足、储蓄积累不足、被迫利用外资,升级到本土资本充足、储蓄充裕甚至过剩、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的新阶段。这种跨时代的变化,给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专业资产管理业务替代粗犷依附于土地和房地产的传统模式提供了机遇。(作者是甬兴证券副总裁)

热门相关:凤逆天下:腹黑魔君妖娆后   我有一个进化点   惊世第一妃:魔帝,宠上身!   圣人门徒   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