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安德鲁·科里布科:北溪事件一周年,后遗症挥之不去
9月26日是“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一周年的日子。当天,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了“北溪”管道爆炸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反思人类历史上这一针对跨国重大基础设施最大规模的破坏行为,以及该事件背后更为宏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在俄罗斯于2022年2月开始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之前,“北溪—1”号天然气管线在德国的能源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有鉴于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该管线对欧洲的能源安全也至关重要。然而,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后,柏林在西方的压力下大幅减少了从莫斯科的天然气进口。即便如此,依然有人希望,在军事冲突结束后,“北溪—1”号能够完全恢复运营,而“北溪—2”号届时则可以进入运营状态。
爆炸发生时,尽管这两条管道的建设已经暂停,并由此导致出口量减少,但它们的存在依然让某些国家陷入偏执。美国、乌克兰、波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担心,德国可能会禁不住诱惑,与俄罗斯私下达成协议,这将迫使西方中止对乌克兰的支持。出于这一原因,这些国家的官员和媒体经常对“北溪”管道提出批评。
一年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北溪—1”号和“北溪—2”号遭到人为破坏,俄罗斯和西方不出所料相互指责。俄罗斯方面称,美国出于自私的霸权主义动机炸毁了管道,目的是破坏俄罗斯和德国关系中至关重要的能源因素,同时向欧盟出售价格更贵的液化天然气。与此同时,西方却无法就俄罗斯为何要破坏自己修建的管道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
直到2023年2月才出现一些可靠的线索,凸显谁是真凶。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西摩·赫什发布详细调查报告称,拜登政府一名不具名官员告诉他,美国早在前一年夏天就开始准备破坏北溪管道。华盛顿方面迅速否认了这一指控。后来西方公布的调查称,是一些乌克兰人从波兰租用了一艘游艇,然后把有经验的潜水员运送到特定地点来埋设水下爆炸装置,最终破坏了北溪管道。他们的动机明显是针对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发起不对称攻击,尽管他们的计划也损害了北约成员国德国的利益。关于北溪管道爆炸事件,是否会出现令人无法辩驳的证据,并向公众公布以证明罪魁祸首,还有待观察。在此之前,人们只能猜测谁应该为此负责,这就是为什么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深入审视其产生的后果更具意义的原因。毕竟,事件给全球诸多领域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柏林最终同意向乌克兰提供重型武器后,俄罗斯与德国的关系明显恶化。欧洲不再严重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二者进一步“脱钩”,这似乎推动了欧洲大陆在这场冲突中失去了应有的克制——很多国家都向乌克兰提供了武器,这些国家大多也是北约成员国。北溪管道爆炸后,俄罗斯与欧盟的整体关系也进一步恶化了。与此同时,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全面强化,尤其是在能源领域。如此一来,美国对欧洲的影响力飙升至冷战后的最高水平。
这些客观存在的后果,为俄罗斯所主张的“美国是北溪爆炸事件共犯”观点提供了支撑。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鉴于该事件的军事性质,这就等于美国向北约盟友——德国事实上宣战。如果是乌克兰导演了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他有动机寻求同样的结果,这也相当于是对德国宣战。
基于上述考虑,可以说,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后遗症在一年之后依然挥之不去,而且其影响在未来数年内将一直存在。理论上讲,如果德国与俄罗斯仍有天然气合作,柏林原本有机会保持独立性,扮演冲突的“调停者”。但有关俄罗斯与德国和解以及俄罗斯与欧盟和解的希望破灭了,欧盟进一步受制于美国,这也加剧了北约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代理人战争。(作者是常居莫斯科的美国政治分析师,本文由王晓雄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