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之路:作家刘国强谈创作与家国情怀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著名作家刘国强在环球网的访谈中分享了他的文学之路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刘国强表示,他的文学热情从小就开始萌芽。这种热情最初是作文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认可,这种初步的肯定和激励为他之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在中学时期遇到了一位对他影响深远的班主任老师——蒋光复。蒋老师写作技艺高超,当时在报纸上开设了散文专栏,这也无疑对刘国强的文学兴趣产生积极影响。他强调不断学习和守正创新是自己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就的关键。刘国强的作品不仅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还荣获国家级“骏马奖”和省部级文学奖项,他表示,这些荣誉得益于对文本的重视和创新,以及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启示。
艰苦中的家国奋斗之歌
谈及《罗布泊新歌》的创作过程,刘国强讲述了他在罗布泊腹地的深入采访经历,曾经四闯罗布泊并冒险去了楼兰故城。他描述了罗布泊的艰苦环境——千里无人区,没有水、没有路、没有电,没有生命,甚至一棵草都没有。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群年轻人秉承着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和科技报国精神,为国家的钾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时代楷模李守江带队的他的团队,不仅在开发中国缺少的钾肥中,在条件恶劣的罗布泊千里无人区忍受喝不上水、吃不上蔬菜、洗不上澡、住地窝子、干重体力活、搞科学研究,时常克服常人难在想像的困难,在“一天中经历雨雪冰雹阴晴沙尘暴”极端天气,成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励志前行的楷模。还在钾盐产品开发、设计和创造机械设备上开拓创新,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工业大奖,成为解决国家难题,让中国农业挺起脊梁、为中国粮食丰收作出卓越贡献的典范。
《罗布泊新歌》通过新颖别致的结构设计,全景式地展现了罗布泊钾肥事业的发展历程。第一层结构,分为起承转合四个大部分。第二层结构分为十二歌,也就是通常的十二章。第一歌……第二歌,用“歌”代替“章”。第三层结构,每一歌的结尾,用“间奏”表现。第四层结构,有前奏和尾声。
每一章都以罗布泊钾肥工厂青年工人乐队原创歌曲的歌词作为前奏,以此与内容相吻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谈到《罗布泊新歌》传达的信息时,刘国强强调了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和科技报国精神。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读者传达创业者们在罗布泊的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家国情怀,以奋斗精神和科技力量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他强调,在当今世界,粮食既是民生物资也是战略物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提下,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罗布泊的钾肥事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激励更多的人秉持奋斗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文字铸就工业报国热血传奇
刘国强的新作《大船》,这部作品以大连造船厂为蓝本,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有着12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奋斗历程。讲述了这家老牌企业一代一代接力奋斗,传承“大船精神”,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讲述生动感人的故事,推出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他们以实干兴邦为主线,持续钻研科学技术,勇于拼搏奉献,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决不固步自封,决不满足于现有成绩,而是登高远眺、全面布局:制造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拼力抢占世界产业制高点,在全球激烈竞争实现产业报国的伟大理想。
刘国强表示,《大船》不仅是一部描述工业发展的作品,更是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体现。他解释说,书名“大船”寓意着中国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工业的力量和决心,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付出的努力。
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新之处时,刘国强强调了文字的温度和微观细节的把握。他表示,在当今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有些作品过于冷静和逻辑化,缺乏情感的传递。因此,他在《大船》中力求每个文字都是热的,能够勾起读者的内心共鸣。同时,他也在大气磅礴的叙事中穿插精微的细节,使得作品既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不失细腻的人物刻画。
此外,刘国强还谈到了他在处理熟悉和陌生关系时的创作心得。他表示,在工业题材的创作中,会遇到很多专业术语和生产线上的细节,这些内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因此,他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且简洁地表达这些内容,同时将其熟悉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工业题材的专业性,又能沉浸在富有文学性的叙述之中。
对于作品的风格和阅读体验,刘国强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作品应该既抒情又严谨,既浪漫又朴实。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文学的浪漫气息,又能体会到严谨的逻辑思维。同时,他也强调阅读要有代入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感动、有所思考、有所启示。
当代报告文学承载重要使命
刘国强认为,报告文学以其独特的真实性和表达深度,在新闻和虚构文学之间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他向记者强调,当代报告文学的任务繁重,使命艰巨。他指出,尽管新闻报道迅速且及时,但它在深度和广度上无法替代报告文学。同样,虚构文学虽然具有想象的空间,但无法替代报告文学在反映现实、挖掘深度方面的作用。因此,报告文学在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文化力度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报告文学是思想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独特文体,肩负着特殊使命。
谈及未来报告文学的发展,刘国强表示,好的报告文学作品应该既好读又时尚,能够深入人心。同时,在某个(包括群体)人物或行业、某个方面的深入表达和叙述,既有文学价值,也有参照价值。他认为,这样的作品将区别于快节奏的新闻和碎片化的网络内容,不仅具有当代意义,还将拥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在推荐当代报告文学作品时,刘国强列举了多部经典之作,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何建明的《落泪是金》、徐建的《东方哈达》、王宏甲的《中国教育风暴》、齐邦媛的《巨流河》等。他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报告文学的属性,更在真实人和事的基础上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此外,刘国强还分享了阅读对他个人创作的影响。他表示,阅读是创作的源泉之一,自己每天都沉浸在阅读中,年阅读量达到数百万至千万字。他特别提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米哈依尔·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作品对他的深刻影响,并表示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叙事技巧高超,而且语言和人物刻画优美,是长存的文学瑰宝。这些作品在文字表达和情感传递上都有独到之处,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国强认为,阅读为创作营养源,也似加力弹簧和加油站。在人类浩若繁星的文学经曲著作中,推荐《静静的顿河》《追忆逝水年华》《坏女孩的恶作剧》《发条橙》《瓦尔登湖》《罗布泊新歌》。
展望未来文学创新之路 不断突破与探索
刘国强谈到了目前创作中的困境。他表示,虽然阅读和研究创作的过程不断带给他启发,但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各种难度。尤其是在把握叙述与感动的平衡上,他坦言这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他认为,叙述语言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关键,既要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又要能够触动人心。事业开阔和阅读面的广泛让他更加清楚地看到其他作家的优点,但将这些优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却是一项挑战,既不重复自己、又不重复别人的文本创新,更具挑战性。他特别提到了在叙事中如何感动人心的部分,具有自我辨识度的叙述和在繁多的细节描述中深度感染读者,总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表示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
谈及未来的创作规划,刘国强透露,他目前主要以报告文学为主,但也有小说和散文的创作计划。他特别提到了对人体学的兴趣,计划以人体为载体,通过重新构思故事和思想,创作一系列散文作品。此外,他还关注自闭症题材、精神病题材的文学创作。已经深入多家精神病院采访或较长时间的“沉浸式”体验生活,试图通过深入体验和观察,挖掘人物背后的精神关联和人性因素,希望通过这组作品让更多人关注、关爱、关怀这一特殊群体。
在文学创新方面,刘国强强调了结构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结构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通过改变作品的结构,可以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他还计划尝试多文体交融的写作方式,将儿童文学的纯真、散文的开阔视野、诗歌语言的精美、小说的叙述技巧、影视剧的跌宕起伏的悬念及波云诡谲的情节,以及音乐和绘画的美学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最后,刘国强提出了从题材主旋律向人性主旋律迈进的创作理念。他认为,人性是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不分国别、种族、性别、官位和行业,每个人都有善恶同体的一面。通过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创作出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的作品。同时,他也强调要同时展现人性中的恶与善,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刘国强的分享不仅展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底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报告文学创作背后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窗口。我们期待他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文学享受和思考。
热门相关:福晋有喜:四爷,宠上天! 重生不嫁豪门 勇闯天涯 剑道邪尊Ⅱ 学霸你女朋友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