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月亮真就一定圆?海外山寨动画生存图鉴

  文/ 备胎er

  8月2号的这个周五,一部名为《冰雪女王4》的动画电影悄然上映了。许多观众在电影院看到海报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将它误以为迪士尼《冰雪奇缘》的续作,被骗进影院后大呼上当。甚至有些不明所以的观众,会出于一直以来对国产山寨动画的印象,直接给《冰雪女王4》扣上“又一部国产山寨”的帽子。

  不过实际上,《冰雪女王》系列是来自俄罗斯的作品,并非国产;而且由于和迪士尼《冰雪奇缘》改编自同一本安徒生童话,严格说来也并非山寨。但俄罗斯版的《冰雪女王》系列在引进国内的过程中,确实蹭了不少《冰雪奇缘》的热度,吸引了一些不明真相的观众。

  有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近几年来,制作水平相对低下、蹭好莱坞大IP的外国动画越来越多了。前不久,一部名为《精灵怪物:疯狂之旅》(Happy Family)的德国动画电影在3月底悄声登录国内院线。

  这部电影不论是从宣传海报还是人物形象,都不禁令人联想到去年8月中旬上映的热门影片《精灵旅社3:疯狂假期》,而其情节和内核则更是有着皮克斯的经典作品《超人总动员》式的家庭喜剧的影子。许多观众在观看结束后纷纷在评分中给出各种例如“既视感”、“山寨”和“低配”等关键词的评价。

  近些年,随着国内影院数量的飞速扩张和院线市场的不断增长,以及进口电影进口限额政策的部分放宽,一些国内电影发行商和外国动画公司也瞅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开始依据政策要求,引进一些非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作品。

  而这些动画从译名到宣发上,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套及其相似的策略:蹭取好莱坞经典作品的名气和热度,误导观众以为经典IP的续集作品。尽管这一宣传策略更多与国内发行公司所采取的策略有关,而非原制作公司的意愿,但事实上这一宣传策略和宣发套路并非仅仅出现在国内。

  事实上,即便是在版权法律十分完善健全的欧美国家,类似“机器小人总动员”、“功夫大熊猫”、“料理鼠大王”、“飞屋环球记”、“超勇传说”……这样类似于《汽车人总动员》的作品也遍地开花,其中有些作品甚至出现在Netflix、Blockbuster(美国著名家庭影视娱乐供应商)等正规渠道。

  今天小趴就带你来盘点那些著名欧美“山寨”动画,以及这些动画如何与“版权狂魔”斗智斗勇,并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搭车——欧美山寨动画的制作套路

  美国有家著名山寨电影制作公司The Asylum(疯人院),秉承着“内容完全原创,只是借用大片概念”的制作理念,制作和发行了一系列例如《环大西洋》、《鲨卷风》系列、和《美国战舰》等著名山寨真人电影,并通过在被抄袭影片的档期之前上映以及出售给视频网站和零售商的方式获利,效益颇丰。

  疯人院不仅仅是山寨真人电影。为了抢占“山寨”动画市场,这家公司于2016年《海底总动员2》上映之前故技重施,推出其首部动画电影《伊兹回家》。

  在前几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其创始人甚至坦言“其作品至今为止,没有一部造成过亏损”,并且每部电影的利润率能保持在20%~50%左右。[1]如此的利润率,也不难解释为何这家公司能持续保持对热门作品的快速跟进与持续更新。

  而在“山寨动画”的行业中,也存在着一家如同“疯人院”般的专精公司——来自巴西的Video Brinquedo公司。

  他们采用相同的策略,制作和发行许多热门作品的低配版动画,将其摆上音像店货架和视频网站的页面。这家公司的主要作品,便是众多山寨版的皮克斯、迪士尼、梦工厂、派拉蒙等好莱坞公司的动画电影。而这家南美公司在发售策略上,似乎也是深得北美电影行业前辈的精髓。其作品通常利用被山寨对象前期宣传的热度,提前或同期上映,从而达到混淆视听,最终实现盈利的目的。

  事实上,这家公司不但制作“山寨”热门动画片,有时还会根据热门电影制作相关动画,例如2007年迈克尔·贝导演执导的《变形金刚》电影。甚至有时他们还会在片名上“别出心裁”,蹭取一些电影的热度,例如其2007年出品的《The Little Cars 3》(事实上,这个山寨系列动画截至目前已经出到了第8部),其副标题为“Fast and Curious”, 其灵感来源想必不言而喻。


一次性蹭了《赛车总动员》和《速度与激情》两个大IP的山寨动画

出海——当山寨动画进入中国,宣发成为主要手段

  近几年,我国对进口电影限额政策有了小幅度的放宽:2014年,我国电影进口片额由04年以来的34部增加至44部(新增的10部的标准,是外国小范围发行的“艺术电影”),到了2017年,进口片限额再一次扩大,增至50部以上……

  限额放宽后,由于政策要求规定除“分账大片”以外的“批片”(即“进口买断片”,是国内电影市场上一种特殊的进口影片类型,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必须为“非好莱坞制作”的电影,所以许多国内发行公司只能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去购买动画的放映权,并自行负责作品在国内的全部工作。

  老牌动画工作室(如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等)由于在进入时间和作品质量上的积累,占据着进口动画市场的绝大份额,以及我国以院线票房收入为绝对主导的市场结构和曾经猖獗的盗版行为,导致在欧美地区普遍分布的DVD光碟渠道目前在我国处于相对缺失的状态,使得这些中小动画公司的作品如果想要在国内市场分得一杯羹,只能一方面从自身作品质量上寻找特点,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宣发阶段进行投入,从而吸引观众购票观影。

  而这些引进的动画作品则大多制作水平一般、故事普遍缺乏新意,在与其它同档期的院线作品竞争的过程中,难以拥有绝对的优势和吸引力。这便使许多发行和宣传公司纷纷选择在宣传阶段“抄近路”,在译名和宣传内容上蹭取热门作品的热度:

  许多引进的动画作品翻译名与原名相去甚远,却与一些热门作品无比相近;而在宣传海报方面,这些作品在设计风格与人物布置上极力误导观众,对于一些分别能力较低或者对动画制作公司并不是十分了解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儿童和老年群体)来讲,这种宣传手段很容易在其观影过程中引起混淆和误解。

  这些“低配版”的山寨大片挂着“好莱坞”与“大制作”的名号,不论是原名“欢乐一家人”的《精灵怪物·疯狂之旅》,还是原名“魔法之屋”的《魔法总动员》,又或者“酷巴”的《斑马总动员》,这些作品最终依靠在宣发上取得的热度和一定人气,占领了国内暑期档或贺岁档的相当一部分排片。

  早在2006,年迪士尼便对VideoBrinquedo提出诉讼警告,但该公司并未就此做出任何回应。[2] 2012年,迪士尼又向总部位于布莱顿的Brightspark Production Ltd提出诉讼警告,声称其发行的动画电影《Braver》涉嫌标题等多方面抄袭其热门作品《Brave》(勇敢传说),并误导消费者购买其发行的廉价DVD版动画。

  同时,迪士尼还指出该公司发行的多部动画均涉嫌侵犯迪士尼公司版权:《 The Frog Princess 》抄袭迪士尼《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Little Cars》抄袭迪士尼《Cars》。同时,在发出警告的同一周中,迪士尼也写信给Brightspark,要求其撤下所有在售DVD,否则将会面临诉讼风险。


不论是片名还是海报风格二者都极其相似

  迪士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人们非常信任迪士尼的制作质量和想象创意,当发现有其他公司在迪士尼产品的消费者中引起混淆(破坏迪士尼品牌名誉)时,我们将采取行动维护公司形象并保护消费者。我们认为Brightspark的行为展示了一种利用多种版本,混淆并误导迪士尼观众去购买非迪士尼版本动画,从而破坏消费者对迪士尼信任的可能性。”

  对此Brightspark表示,正在与迪士尼合作,寻求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辩解称:”《Braver》是一部低成本的合家欢电影,我认为并不是人人都会将我们的作品和迪士尼的作品混为一谈。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提供给父母一些他们的孩子所希望的有趣的东西。我们通常会提前18个月公布我们的电影名,如果我们认为消费者将我们的电影误认为是《勇敢传说》,那么我们也会进行重新命名。从一开始这部动画的DVD便已经区别于货架上的其它动画DVD。并且我们位于纽约的Branscome International公司也已经获得了《Little Cars》系列和《Frog Princess》的版权许可。这两部作品的制作公司位于南美(而非本土动画公司制作,所以并不构成侵权或抄袭)。”[3]

  如此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为何无法被定义为侵权行为?事实上,虽然大多数“低配”版山寨动画虽然从第一眼上便有着明显的“既视感”,但事实上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没有违反现行的版权法:

  首先,如果一部电影从即将发布的一部热门作品中获得灵感,而在具体细节上与该电影没有雷同,则不太可能侵犯版权。例如动画电影《虫虫特工队》和《小蚁雄兵》均为1998年下旬上映,这一事件最终被归因于商业间谍活动或者仅仅是先行上映的电影对后者的设计概念进行了启发的结果,并不构成“侵权”或“抄袭”概念。这也正是像Asylum和Video Brinquedo这样的公司尽管一直收到来自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威胁与警告,却始终能够保持制作和经营的原因(The Asylum甚至专门雇佣了一名律师来确保这些改编版本的合法性)。

  其次,许多基于公有领域作品改编的迪士尼动画作品,都未声称遭遇版权侵犯与抄袭。这也正是像Video Brinquedo和GoodTimes Entertainment这样的公司的制作基础和大部分题材来源,也正是他们当年能够跟迪士尼同期上映《The Little Mermaid》(小美人鱼)和《Aladdin》(阿拉丁神灯)而没有被起诉的根本原因。

  最关键的一点,这些低成本“山寨”动画的销售途径,大部分均为音像租赁商(如BlockBuster)和光盘贩售,其受众也大多为低价品扫货者和Cult片爱好者,所以大多并不会与他们的大制作影片直接竞争,好莱坞电影公司便也选择忽视。

  然而,这些动画也确实或多或少在宣传上搭了高成本作品的宣发热度,随着像Netflix这样的内容提供商在便利性方面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一批“山寨”动画的新受众可能会就此出现,电影公司在宣传阶段所投入的成本越高,在相关“山寨”作品出现在视频网站上时,蒙受的损失便也会越高。由此可见,未来这类“山寨”作品未来将越来越受到制作行业的抵制[4]与版权法律层面的打压[5]。

结语

  目前,这些海外“山寨”动画在国内市场上的最终票房表现各异:有些作品凭借前期足够的宣传与本身不错的质量,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票房,但也会有类似《银河守卫队》这样,反而在前期因为宣传而遭到诟病,辜负了自身精良的制作和具有一定原作游戏粉丝积累的基础,最终以257.2万元的票房惨淡收场的反面教材。


中国大陆地区的正式版海报不论是人物动作、站位还是背景都与《银河护卫队》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从票房来看,这些动画电影远征国内电影市场的结果在总体上并不乐观。在同年的院线动画中的表现,无法与传统好莱坞大IP相抗衡。

  但对于一些国产动画电影来讲,由于部分作品宣传力度较弱,在遇到与进口作品档期“撞车”的情况时,作品的票房和排片便会受到巨大影响,对于一部小成本作品来讲,将成为一个不小的挑战。

  由于国内观众普遍对于“外国大片”的盲目信任,当一部外国“山寨”动画与国产动画撞档期时,许多人会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选择外国“山寨”动画。《妈妈咪呀》、《吃货宇宙》等国产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外国“山寨”动画抢占了排期,最终票房成绩没能达到预期。

  例如进口“山寨”动画《第七个小矮人》和《吃货宇宙》同为2018年6月16日上映,双方在排片和票房上呈现出不小的差距。

  在经历2015年《汽车人总动员》事件后,随着“版权”和“IP”概念在我国得到普及与发展,不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群体,都开始对“山寨”和“抄袭”行为进行抵制和批评。

  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山寨”行为绝非“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而是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商业行为。而现在,也正有一大批“低配版”海外“山寨”动画正在进口到国内市场,借助国内观众对外国动画的盲目信任,挤压着国产优秀动画的生存空间。

  但在目前,著作权法律存在监管漏洞、原创公司维权困难、缺乏本土优秀作品、观众缺乏辨认能力的环境下,这样“低配版”的山寨大片在短时间内,势必会长期活跃在我国市场上,不断透支我国观众对动画电影市场的信心和热情,并对后续诞生的国内外优秀动画作品,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要说可能有什么积极影响呢?或许,国内的观众在看多了外国山寨动画之后,能够打破一些人“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心态吧。

  [1]数据来源:《大众电影》2014年第13期采访文章“山寨之王The Asylum 完全揭秘”。

  [2]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Vídeo Brinquedo

  [3]资料来源:RED POINTS: Mockbuster movies: when is inspiration really imitation?

  [4]REDPOINTS: Why is Disney united with Netflix, and how will it affect piracy?

  [5]REDPOINTS: 3 Important changes to copyright law in 2016/17

本文仅代表订阅平台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游民星空仅提供发布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热门相关:大魏读书人   从1983开始   民间山野怪谈   民间山野怪谈   我!执掌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