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谈】使用交友软件的后果
前段时间我的同事曾用“忏悔室”来形容“白夜谈”这个栏目,我觉得十分精准。所以在欣赏完他“不会数数”的深刻忏悔后,我仿佛也受到了感染,开始不自觉在某些闲来无事的场合——如上班地铁途中,质问自己是不是需要进行类似的反思,来一场自我布道,净化心灵。
而在多日痛定思痛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曝光的秘密,于是也就有了这篇白夜谈。
这个秘密不算复杂,但颇有噱头,而且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简单来说,我是一名交友软件的忠实使用者。
这个秘密对部分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我,以及我的社交圈而言确造成了不小困扰。每当在闲谈中不小心暴露这个 “小秘密”后,朋友们往往都会十分惊讶,用嫌弃的眼光将我上下打量一番,摆出一副“你这个浓眉大眼的社会主义好青年怎么也开始用这种东西了”的表情,最后质疑我的内心是不是早已被孤独寂寞空虚填满,需要在“虚幻”的互联网世界寻求与陌生人互动的刺激。
但原因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不想陷入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想随意建立一段不一定符合“社会道德”的感情。而仅仅是在线下,我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认识到异性。
我酷爱游戏,大部分外出活动也都与游戏有关,聚会、外出游玩的男女比例经常呈现出九比一的极限态势。而在工作中,对于一个一天八小时都钉在电脑前打字混饭的社畜来说,想和女同事熟络,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造成很多误会和困扰不说。
外加我又是大老远从外地跑来北京的标准“楞头漂”,也就不可能有“同学”,“发小”之类的人脉积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综上DEBUFF的累加,导致我依然陷入了“积极寻找社交-没有社交空间-无奈放弃社交-再次积极寻找社交”的悲惨循环。
于是在某个躁动不安的夜晚,我下载了一位哥们很早提到过的一款交友软件,按照提示逐一上传了工作证明,学位证明,偷偷拍的自恋照,以及一大堆自我介绍证明自己是个真实的活人后,我成为了一名“网络社交者”。
谢谢她们喜欢了我
一开始我依然有些“自责”,就像朋友们质疑我的“小秘密”一样,我也会质疑自己是否因为太过于追求一个想要的“结果”。为此不择手段,将希望寄托在传播学曾多次批判与警示过的“虚幻互联网”上。
但随着使用时间渐渐变长,我的想法也有所改观:在带来某些坏处的同时,交友软件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
比如它确实能拓展你的社交圈,虽然交友请求被驳回会时总会感到失落。但当你成功和一个陌生人在网络上开启一次话题,发出第一句话时,那种略带神秘,且在相识阶段仍会存留信任感的状态,总会让你感到一丝温暖。
即便无法匹配到认可的人,它也能让我在左滑右滑、上推下拉的反复过程中获得一种虚幻的“社交感”——这些陌生人我虽然一个都不认识,但或许在某个错位的时空中,我仍有机会和他们相识,这有效缓解了我的社交焦虑。(不过某些时候也会 有反效果)。
而坏处则是,虽然拥有“严格”的AI和人工审核,软件依然没法根治人性的顽疾。“杀猪盘” “养鱼王”“性别对立”等等社会情感问题在交友平台上层出不穷。部分管理机制强的软件会定期清除和公示一些被投诉拉黑过多的“越界”用户,但依然无法保证你在暴露出自己的隐私信息后,还能拥有足够安全的社交空间。部分软件甚至会让工作人员下场装作用户,以至于每当我看到那些用着“标准网红模板”,写着三房两车一户口,却不要任何匹配条件的资料时,都会自然而然地生出好奇,妄图与他们彻夜畅聊一下此类营销手段的效果,遗憾的是我得到的要么是短短几句装傻充愣的回复,要么直接将我无视删除。
总之,在使用交友软件的过程中,我并没像多数朋友吐槽的那样感到太多不适。我认识了即便撑到见面也话不投机的陌路人,也匹配过未曾谋面但相谈甚欢的异乡客。不过比起遇到真实的人,交友软件给予我最大的“回报”,则是给了我一个跳出“交友”或“恋爱“之外,观察社会与生活的视角。
在这个视角下,交友软件与其说是一种互联网交友工具,更像是一种把城市孤独者们的”社交情绪“提炼出来,将其搅拌融合,无论安全与否都任由其反应的大烧杯。
你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投放其中,猜想形成的丝线终将连向何处。也可以原地观察,看看那些性格爱好等等条件和你大相径庭的人是何种状态。
这些由情感构成的集合非常混乱,稍有不慎就会让人变得浮躁,困惑,甚至焦虑。但比起时常在脑海中因无法看穿对方“心之壁“而内耗,我还是更乐意亲自感受“人类社会的丰富”。然后在凝结出的一丝超脱与哲思中偶尔学点不怎么用的上的情感知识。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为交友软件正名,因为它确实会用各种手段留住你,让你为“感情”充钱,为“爱情“焦虑,运气差点,还可能被工作人员欺骗。
但我自己可能还是会接着用下去,因为有时认识别人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最重要的是,虽然孤独可以形成习惯,但节假日一人过的滋味总归还是不太好受。
今天鸽了。——Caesar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