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中国鳗鱼,怎么摧毁了日本人的信仰?

前段时间,日本媒体爆料了一家日本水产批发公司的造假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网友的一番热议。据报道,这家位于日本岐阜县高山市名为“高山水产青果”的公司,将中国进口鳗鱼标记为“爱知县产”,大量批发给了邻近地区的超市和餐饮店。


大量中国“鳗”伪装成日“鳗”无人发现

有趣的是,揭露造假行为的并不是吃出了两者区别的消费者。而是当地的生活卫生科在例行检查时,在这家公司的销售发票记录中发现了问题——出售的3万多条鳗鱼里,有6000多条来自中国进口,但该公司出售的产品只有“爱知县产”的鳗鱼,因此被认定是产地造假——在此之前,该造假行为已经持续了至少五年之久。

随后这家水产公司召开了记者会,社长体现了大家都很熟悉的日本“躬匠精神”,面对记者和镜头鞠躬道歉直言对不起消费者的信任。


“红豆泥斯米马赛!

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甩锅,表示进口的工作都是“某名职员”在负责,该职员在日本鳗鱼进货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将原本应该标注“中国产”的票据产地栏空着交给了下级部门,导致了事件的发生。这种漏洞百出的“临时工”型的甩锅技巧,大家都很熟悉了。

此次事件在日本和国内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首先当然是一部分蚌埠住、甚至是有点群情激愤的日本网友,有的表示应该立刻逮捕造假社长,实施严惩;有的说在这家公司买了50多条鳗鱼了,“如果是中国产的话想退款”;还有质疑社长甩锅言论的,“这么大一件事怎么可能是一个职员干的”等等。


日本网友群情激昂,并发现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简单

日本人对鳗鱼的喜爱天下皆知,从江户时代起就有吃鳗鱼的传统。日本人普遍相信吃了肥嫩、含有大量脂肪的鳗鱼能够补充元气、使人强壮。各种鳗鱼丼饭、烤鳗鱼、鳗鱼寿司、蒲烧鳗鱼都是日本人的最爱,甚至还有专门找个理由吃鳗鱼的鳗鱼节。在前几年巅峰时期,日本人一年吃掉的鳗鱼,占全世界鳗鱼产量的70%。


鳗鱼是日本人的最爱之一

而日本人对“日本鳗鱼”更是引以为傲,认为外来鳗鱼因为捕捞地、养殖方法等方面差异,在味道、口感方面都略逊一筹,而“日本鳗鱼”更有嚼劲、回味无穷,“一口就能分辨出来”。因此,日本鳗鱼的售价一般能卖到中国鳗鱼的两倍以上。

而如今口中鳗鱼被造假五年浑然无知,最后还是靠有关部门检查发票才发现了问题,这种硬生生的打脸方式也确实让不少国内群众吃了一口大瓜。


“你怎么吃出中国鳗和日本鳗的?”“中国鳗的酱料不好吃。”

但事实上日本鳗鱼造假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个非常复杂、且由来已久的“传统”。

首先日本人爱吃鳗鱼,但是日本鳗鱼产量早已严重不足。在2014年,“日本鳗”,也就是日本鳗鲡就已经被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列为濒危物种。产量供不应求,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


日本鳗鲡已经是濒危物种

根据负责我国鳗鱼出口业务的中国鳗鱼网统计,2021年仅1-9月份,我国就向日本出口了2.6万吨鳗鱼,占我国鳗鱼出口量总比的48%。翻看过往数据,日本历来都是我国最大的鳗鱼出口市场,年年都有上万吨“中国产”活鳗鱼出口到日本,通常占到日本进口鳗鱼总量的90%。


我国鳗鱼大头都是出口到日本

其次,日本鳗鱼与中国鳗鱼区别就在于----没有区别。鳗鱼由于无法人工繁殖,所以都是从海中打捞上来之后再进行人工养殖的。日本鳗鱼其实和我国广东、福建等地的鳗鱼都是出自同一批鱼苗,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捕捞而已。当然了,我国养殖的鳗鱼并不止日本鳗鲡一种,也有欧洲鳗,买哪种自然是看客户需求。

所以“国鳗”和“日鳗”,其实本是同根生。经过人工养殖后,鳗鱼的个头、肉质、肥胖都没有本质区别。所谓“产地”的标签,只是按照规定表明鳗鱼在哪里被养殖而已。


“中国产”和“国内产”并没有本质不同

然而,日本群众却依然对日本鳗鱼情有独钟,不爱吃中国鳗鱼,即使花大价钱也要吃到日本鳗的大有人在。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年从中国进口到日本的海量鳗鱼哪去了呢?

一部分自然是被比较佛系的日本人买走了——“反正吃不出来”。

而另一部分则摇身一变,贴上“日本产”的标签,身价翻番,堂而皇之地以日本鳗的高贵身份被卖了出去,日本人吃过还要感叹一句:“果然还是我们日本的鳗鱼更肥美呢。”

如今“高山青果水产”造假五年已被网友连连称奇,但在其它日本造假“老前辈”的眼里,五年甚至连个零头都算不上。早在十几、二十年前,日本企业就开始将熟练地将包括鳗鱼、河鲀、鮟鱇鱼、蛤仔、梅子等许多进口自中国的水产和生鲜蔬菜贴上“日本XX县产”的标签,卖出成倍的价格获取暴利。


大部分“日本河鲀”也都是产自中国

在2008年左右,中日媒体就集中报道过日本食材产地造假事件。各种中国出口的鳗鱼、河鲀、竹笋、山菜被日本企业拿来冒充“国货”,迎合消费者的优越感的心理。

这些容易被“伪装”的食材往往有共同特点:不贴上标签根本吃不出区别,造假成本和门槛几乎没有;贴上标签后“身价”倍涨,甚至消费者吃了还赞不绝口。

所以食材造假事件在当时大有屡禁不止的态势。很多日本造假企业深谙造假之道,手法多样、警惕性高,再加上取证难度高,给当时的日本监管部门出了不小的难题。

日本广播协会(NHK)当年还专门拍摄过一部名为《日本国产食品假冒事件追踪》的纪录片。说是纪录片,却拍出了警匪片的感觉。片中日本食品监管部门怀疑一家名为九州水产的企业将中国进口来的蛤仔冒充成“国产”,派遣专员前去调查取证。


潜伏、监视、跟踪,纪录片像部警匪片

敬业的专员经过一系列的伪装蹲点、暗中潜伏、汽车跟踪,终于拍到了九州水产从中国进货蛤仔的视频,信心满满地造假公司实地取证。岂料对方并不是等闲之辈,居然早早地就准备好了一份“蛤仔死亡证明”,甚至还附带了“遗体”照片。

从中国进了65吨蛤仔,不过全死了,一个不剩。

“阿Sir,买中国的死蛤仔不犯法吧。”


竹篮打水一场空后无奈的调查员

这一手彻底将调查人员的工作成果摧毁。之后调查人员继续跟踪和调查,发现九州水产的员工老道地将不同批次的蛤仔进口第一时间混合到一起,根本无法分辨哪些是日本产,哪些是中国进口,获取造假证据也不可能了。

最终九州水产还是被从内部攻破,员工在监视之下透露了的确在销售中国蛤仔的信息,所谓的死蛤仔根本子虚乌有。而彼时这家规模不大的水产企业,已经从中获利9亿日元。

当时日本在食品安全方面漏洞百出,仅仅食材产地造假的事件就层出不穷,在社会上闹的纷纷扬扬。而事件背后却又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割裂对立情绪。日本消费者感到受欺骗,厂商却又有自己的委屈无从诉说。


6月的一起中国进口蛤仔被日企造假事件被全程曝光

日本曾在1992年食品条例中明确规定加工食品必须要表明食材原产地。一些食材加工企业原本一直从中国或者外国进口食材,在日本加工出售,打的都是“日本国货”标签。但经此条例变更后,包装上就要打上大大的“中国产”。

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十分敏感,对食材的产地也非常的严苛,简单来说就是非日本产的食品不吃。这让这些生产“中国产”食品的企业瞬间没有了订单,只能在倒闭和动歪脑筋之间做出选择。一些企业自然就铤而走险,走一些歪路来让自己不至于倒闭。

也不是没有厂商想要以努力做出第三种道路,比如有日本企业就曾经尝试通过向消费者宣传,“中国鳗鱼是在日本企业严格监督和检测下养殖和加工的,和日本鳗鱼没有区别”,试图让消费者接受外国进口食材,但起到的效果甚微,消费者的习惯难以改变,竞争激烈的食品行业也证明这样的理想主义是行不通的。

所以从产业背景来分析,日本企业的造假有充分的动机,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将中国鳗鱼伪装成日本鳗鱼,一来至少能让企业有条活路,二来两者原本也没有区别。所以日本企业造假事件的频发,也就不奇怪了。

作为一个食品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日本有6成的食材必须从国外进口,这也是导致日本食品造假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不要说日本人爱吃的烤鳗、河鲀生鱼片、大米、生蔬水果大多都是进口,就是真正的“国货”也逃不过造假。

比如2017年爆出的日本餐厅“神户牛肉”造假事件。一家日本农协在神户市内的直属餐厅被查出以次充好,用低级的神户牛肉忽悠顾客长达一年多时间。神奇的是,和日本大多数食材造假一样,该事件也是因为“内部举报”而被披露,三千多名来往的顾客并没有吃出两种牛肉的区别。


神户牛肉造假事件,光记录在案的就不是一两起了

诸如此类的还有2013年日本百年老字号的浪花酿酒被曝出用廉价酒混入新酿酒的行为;2007年日本顶级料理店吉兆被曝出用普通牛当和牛肉卖、普通鸡当名鸡的丑闻。

以“工匠精神”著称的日本人向来对本国产的国货有一种莫名情节,认为只要是在本土产出的食材必然更加纯天然、更有乡土气息、吃起来更有营养、更有口感。然而事实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了这种幻想,许多食材不要说吃起来分辨不出产地,就是原材料摆在面前也没有任何区别。所谓的“日本名贵食材”的独特味道,大多都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然而要求日本人改变他们饮食态度并不现实,日本企业们造假的行为看起来也不会有所收敛。

日本无良企业靠“国鳗”割日本群众的韭菜,这世界一直都是如此魔幻。

热门相关:深空彼岸   神秘总裁小小妻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   嫁偶天成   掠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