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地丨保亭:开设黎族苗族文化特色课堂 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

南海网8月3日消息(记者 胡丽齐 实习生 郑丹婷)“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8月3日上午,一曲曲动听的旋律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内传来,竹木器乐爱好者们跟随国家级黎族竹木器乐代表性传承人黄照安的引导,用古老的乐器——鼻箫、灼巴,将《久久不见久久见》《捡螺歌》《等你来》等经典黎族歌曲逐一奏响,旋律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清幽低沉,精彩的视听盛宴为保亭黎族竹木器乐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保亭黎族竹木器乐培训现场。记者 胡丽齐 摄

记者了解到,此次培训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主办,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承办,该培训吸引了30名竹木器乐爱好者参加。在这些学员中,不仅有老人、小孩,还有上班族的青年人。培训主要以“黎族竹木器乐”中的口弓、鼻箫、灼吧为主,旨在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水准的黎族竹木器乐传承人,壮大保亭人才队伍。

国家级黎族竹木器乐代表性传承人黄照安在指导学员灼巴吹奏技巧。记者 胡丽齐 摄

今年10岁的杜泓宇是国兴中学保亭学校小学部4年级学生,今年暑假,看到培训招募学员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就拉着姨婆一起报了名。培训之余,他时常与姨婆一起“比试”,在自家客厅里为家人们献上灼巴合奏。“我喜欢音乐,灼巴的音色清脆明亮,我一听就特别沉迷,为了专心学好它,我这个暑假就只参加黎族竹木器乐的培训,这20天里,我学会了好多曲子,收获满满!”挥舞着手中的结业证书,杜泓宇激动地说。

保亭中学音乐教师高庆也是此次培训的学员之一。她告诉记者,她学习的器乐是灼巴,其爱人学习的是鼻箫,黎族竹木器乐是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其演奏出的乐曲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今,黎族竹木乐器不再只是黎族人民自娱自乐、表情达意的工具,它已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是黎族人,又是一名音乐老师,弘扬传承使命在肩,回去后,我想将所学带到课堂上,向孩子们分享黎族竹木器乐魅力,引导更多的学生认识、了解,传承这项非遗。”

学员在学习鼻箫。记者 胡丽齐 摄

记者了解到,黎族竹木器乐取材于民间丰富的竹木资源,其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鼻箫、灼吧等,竹木器乐曲中蕴含着原生态的音乐特征,曲体结构灵活自由,旋律顺畅,音调古朴清纯,它融汇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识、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是祖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瑰宝,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亭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黎族苗族舞蹈、乐器演奏、手工编织等多元化黎族苗族文化体验课程。保亭文化馆供图

近年来,保亭不断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力度,通过培训、展示等方式,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学习非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仅免费开放县非遗名录陈列馆、举办培训班,更是在“三月三”“七仙温泉嬉水节”“文化遗产日”举办黎族传统竹木器乐、黎锦、钻木取火、黎族苗族民歌等展示活动。

保亭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黎族苗族舞蹈、乐器演奏、手工编织等多元化黎族苗族文化体验课程。保亭文化馆供图

保亭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黎族苗族舞蹈、乐器演奏、手工编织等多元化黎族苗族文化体验课程。保亭文化馆供图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保亭特别开设了黎族苗族文化特色课堂,通过进校园、社区、乡镇等形式,开设黎族苗族舞蹈、乐器演奏、手工编织等多元化黎族苗族文化体验课程。“通过系列多彩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广大师生、群众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热爱、传播黎族苗族文化,激发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活力,进一步推进黎族苗族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区建设,助推‘三区三地’发展。”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方诗颖

热门相关:超级吸收   终极高手   战国明月   神话版三国   腹黑大神:捡个萌宠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