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拟规范公园命名 解决重名等问题
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深圳福田区笔架山公园和大鹏新区葵涌坝光大笔架山;荔香公园、荔枝公园、荔林公园、香荔花园……类似的重名或近名是不是让人看着迷糊?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起草的《深圳市公园命名规则》(征求意见稿)公示,拟统一规范管理公园命名,解决重名、名称属性不匹配等问题。
该《规则》适用于深圳市域范围内的公园命名,包括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类公园。命名原则上,应遵循“一园一名、名实相符、简洁明了、规范有序”的基本原则,体现命名的实用性、稳定性、整体性、文化多元性,并充分征求公众意见。
通名命名规则上,进一步规定特定公园通名的定义及词库,不同类型公园应按照词库选取相应通名进行命名。比如,自然郊野公园应采用“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作为通名;城市公园中的综合公园应采用“公园”;专类公园可根据功能类型选择“体育公园”“植物园”“遗址公园”“儿童公园”“矿山公园”“滨海/海滨公园”“主题公园”“纪念公园”“雕塑公园”等;社区公园应采用“社区公园、园”“口袋公园”“街心公园”,优先采用“社区公园”作为通名;类公园原则上不命名,确需命名,可根据功能类型及定位参考以上通名规则并按程序报批后使用。除派生地名外,不得重叠使用多个通名。
对涉及重名或同音应更名的公园,《规则》将从公园历史、社会知名度、规模大小、区位条件等维度,细化可优先保留使用原名称的公园条件。
据悉,截至2023年,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129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根据《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2025年全市公园数量应达1350个,2035年达1500个。对公园命名作出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助于市民游客更加清晰地辨识公园,也是深圳高质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首席记者 秦绮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