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绿色金融呵护生物多样性
本文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蓝晨 通讯员 兰王盛 刘易
近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与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秘书处携手开化农商银行,在开化县成功举办了“2024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圆桌会议”,逾百位与会嘉宾共同交流生物多样性与金融领域的创新融合与实践,探讨如何推动和落实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此前,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2024年度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名单,其中“开化县撬动金融‘活水’ 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入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入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实践。
衢州呵护生物多样性,绿色金融如何发挥作用?
以金融“活水”
扩展最大空间
近年来,开化县域生态空间比例从50.8%提高至80.3%,全球罕见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林面积增加342.93平方千米,共发现新记录物种1401种、高等植物2244种、脊椎动物414种和昆虫2013种,包括5种国家I级、89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生态数据的提升,得益于开化为自然让空间。开化县支持保护区内居民从生态搬迁到产业安置,以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规划。为此,金融机构陆续推出“乐居相伴”“安居贷”“产村整合”等融资服务,通过创新贷款担保、设立农户购建房贷款担保金专户、参与组建银村党建联盟完善金融服务等方式,支持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共发放贷款7.18亿元,帮助5.13万名农民完成异地搬迁。
金融“活水”扩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最大程度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开化县建立金融支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创新推出“GEP贷”“绿金相伴”等生态资产抵质押产品,用于特色物种清水鱼养殖、油茶基地改造、山林抚育等,发放全国首笔总额3000万元的清水鱼“活体抵押+渔光互补”融资。建立金融支持地役权生态补偿机制,在钱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县农商银行以不超过地役权年度补偿收益的20倍发放抵押贷款。
目前,开化已形成生态价值实现体系和国家公园品牌效应,“钱江源”品牌列入全省第二批“一县一策”试点,“开化龙顶”品牌价值提至29.04亿元,成为全国最具品牌发展力茶叶品牌之一。
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主体正在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围绕钱江源头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城市建设、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三大工程”,通过探索引入国际资金,实施试点国家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丰富多元化投资主体,不断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目前,钱江源头生态修复项目已获得法国开发署5亿元人民币贷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获得国开行1.2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基金投资和9亿元人民币贷款支持。
撬动金融杠杆
加强全球合作
撬动金融杠杆,通过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低冲击开发,以及通过引进资金支持相关科研团队或保护组织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衢州又领先全国迈出一步。
“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考虑公益性、基础性和经济性,并通过多种方式与金融结合。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特色、物种特性、公众喜爱和资源潜能等因素,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和创新融资方式。”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蓬在“2024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圆桌会议”上如是说。
据悉,目前在国际上,金融机构已经在尝试运用绿色金融推进生物多样性建设。例如,2016年,国际金融公司发放了一支创新性的绿色债券以支持肯尼亚北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目的是帮助当地上千农民通过保护大象迁徙的生态走廊而获益。
我国在运用绿色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中外合作共同运用绿色金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在不断尝试中。例如,2019年12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深圳市地球自然基金会联合华泰证券,共同发起“一个长江·野生动植物保护小额基金”项目,旨在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实地保护工作,通过向民间保护团体提供经费,填补部分受威胁物种的保护空白,并向公众普及物种生存和保护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分行副行长徐韶华说,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智库和非营利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效整合资源,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