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联合国大会,大学生变身外交官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5月26日,由外交学院主办的“和平·发展·共赢”2024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模联)在北京闭幕。本次大会为期4天,共有来自全国150余所知名大、中学校的约700名代表参加。代表们模拟各国外交官,共同探讨全球热点问题和国际挑战,为世界和平与繁荣贡献青年方案。“国际关系和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给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外交学院院长王帆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模联最大的意义是,让年轻人拓展国际视野,关注人类的共同发展,让他们去思考一些国际问题是否可以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来解决。”

从人工智能到巴以冲突

2024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由外交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联合国协会指导。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称,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中国外交官的摇篮,外交学院1995年首次将模拟联合国活动引入中国。经过多年的创新与发展,由外交学院举办的北京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已成为国内时间最悠久、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模拟联合国活动。

本次大会共设置10个委员会,涉及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四种工作语言。代表们就人工智能、全球气候、环境治理、巴以冲突、公共危机等国际热点话题展开研讨。大会评选出的10位“走进联合国”杰出青年,将于今年暑期赴肯尼亚与联合国机构及相关国际组织交流调研。

外交学院大二学生王睿言所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的主要议题是制定一个全球的人工智能规则框架、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我们在4天会期中对这几个议题逐条展开详细讨论”。王睿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此前他看待这些问题更多是基于一个学生的视角,而通过参加模联把自己的格局打开了。“我会以一种全球治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些议题,比如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人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改善当地的教育问题等。”

中国政法大学大二学生云晓晴来自香港,她所在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重点讨论如何大力重申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重要作用等。“参加这次大会收获很大,我今年选修了《人权法》课程,今后会多关注联合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机制。”

从模拟到现实

本次模联大会主席、外交学院大三学生陶钺千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大会的议题设置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新,议题选取的是国际领域最前沿的问题,比如探讨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等议题。二是近,希望与大家的生活贴近,比如荒漠化治理等议题。三是热,探讨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议题,比如巴以冲突等议题。“我们还独创了北京议事规则,也就是大会的发言、动议、辩论等整体流程设置。相对其他国家的模联规则和流程,它既贴近于真实的联合国,也能兼顾大学生、中学生参与讨论的需求,容纳更多代表进行发言。”

本次大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大四学生柳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从大一开始就加入了学校的模联协会,参加了4届模联大会的承办。他还参加过在肯尼亚内罗毕举办的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体验真实的联合国。“从模拟走到现实,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些议题的复杂性远比模拟的程度更高。各国代表真实地为了本国利益在提出方案,心情上会更急迫。”

从小外交到大外交

“国际组织的专业覆盖面非常大,需要丰富、全面的专业背景,绝不仅限于外交、外语等专业的人才。所以模联大会一定是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的”。王帆院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际问题空前复杂,不是靠单一领域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们强调融合,只有专业融合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很多议题既可以用文科知识,也要利用工科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综合手段融合在一起解决问题”。

王帆认为,要在国际组织中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提出先进的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前沿领域、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议题都要有足够的关注。在多边平台中,外交官首先要捍卫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还要与各种发展模式背景不同的国家打交道,这对他们的协调能力、谈判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拟联合国大会虽然是一个模拟的形态,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外交谈判、辩论、议题设置、国际传播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历练”。

“外交领域有两个概念,一是小外交,指专门从事外交一线工作;二是大外交,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从事外交工作,这是公共外交的需要”。王帆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这个背景下,能更好地理解模拟联合国大会和外交教育的长远意义。”

热门相关:龙游花都   来到现代,皇帝开始复仇   师姐风华绝代,少爷隐龙归来   偶像星羽的绝妙技巧   帝王娇宠:小萌妃,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