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上,他们勇攀医学之巅

新技术、新器械、新研究

创新路上,他们勇攀医学之巅

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张俊杰(右)团队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医院供图

昨天,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生为患者进行CT检查。当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广大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在忙碌中度过节日。 通讯员 董菊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实习生郭圣盈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婕妤

毫厘之间妙手回春,是新技术带来的攻关;世界难题前力挽狂澜,是新研究给予的底气;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是新器械提供的助攻……昨天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南京有这样一群医生,勇攀医学之巅,在创新路上持续“上新”,护佑百姓健康。

新技术 小小“微球”让肝癌患者看见希望

今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正刚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肝癌临床研究联盟2201项目“靶免药物联合/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其成果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子刊上。研究结果显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靶免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显著地优于单纯的靶免药物治疗。作为滕皋军院士团队晚期肝癌研究成果中的又一项最新进展,这为晚期肝癌临床治疗再添新证。

作为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每年在我国就有约36万新发病例和31万死亡病例。包括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在内的外科治疗是目前唯一能使肝癌患者得到治愈或长期生存的手段,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被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系统治疗是国际推荐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有效率不足40%。如何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成为国际上亟须解决的难题。

“如何在新技术加持下让治疗如虎添翼,为肝癌病人带来更大的福音?”为此,滕皋军院士团队多年来研究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一次次技术的革新,填补了我国肝癌治疗领域前沿的技术空白,为肝癌精准治疗、多学科诊疗提供新的选择。

2021年9月,国内首例钇90玻璃微球治疗肝癌手术在南京成功开展;2022年5月,国内首例钇90树脂微球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介入手术完成;2023年3月,全球首例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钇90炭微球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介入手术在南京应用于临床;2023年8月,全球首例采用钇90炭微球治疗原发性肝癌介入手术成功完成……在滕皋军院士团队的手术室里,小小“微球”不断升级成为对付肝癌的有力武器,新技术不仅能近距离瞬时杀灭肿瘤细胞,还对正常肝组织和周围环境几乎无影响,同时还可与生物、免疫、靶向等其他综合治疗方式联用,为广大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更为显著的临床获益。如今,钇90技术同步在国内大医院蓬勃开展。

新器械 攻克“卡脖子”难题让医疗服务质优价美

手术至凌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常选择在办公室凑合睡一会,因为第二天还有门诊。门诊手术连轴转,医疗帮扶不停跑,但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临床技术研究、器械革新的脚步仍旧没有停下,“要推进医疗的创新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中国原产中国制造的创新性医疗装备不仅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更能够走出国门,为全球患者服务。”为此,张俊杰一直在努力。

在2023年全球心脏瓣膜介入治疗领域顶级盛会之一——经导管瓣膜治疗会议(TVT)上,张俊杰以南京市第一医院的3例心血管经典病例为引,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经验,突破性地验证了对于外科手术高危、解剖学结构适合的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自膨胀瓣膜行经股动脉TAVR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让中国原创技术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今年初,张俊杰受邀参加俄罗斯第十五届结构性心脏病学术年会,分享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中国方案”,并指导俄罗斯医生对一位84岁的老太太完成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这次手术植入患者体内的是国产心脏瓣膜,这是医工结合的典范,是国产医疗器械走出国门的缩影。”

不仅如此,在心血管内科陈绍良教授指导下,他再次完成全国首例清醒镇静下、脑保护装置保护下的球扩瓣经导管瓣膜置换术;根据中国的疾病谱,与高端医疗装备企业联合研发更适合国人的专门治疗主闭的瓣膜;打破垄断,牵头研发治疗严重钙化冠心病的国产震波球囊……张俊杰希望带领团队作为行业先行者,去攻克一个个难题,去惠及更多患者,“针对心门打不开的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瓣膜,经过改良研发,加上特殊的铆钉装置,就能够更有效地治疗我国更多主闭患者。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临床入选,坚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国产的咱们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瓣膜必将上市。攻克卡脖子的震波球囊技术,并经过改良研发,覆盖更广的病变范围,打破垄断后,我国患者更将享受降价30%的实惠。我们期待这样一款国产改良产品可以尽快获批上市。”

研究下,这些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成果不仅将降低手术风险、增加手术成功率,为更多疑难复杂高危病人带去新希望,更将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质优价美的医疗服务。

新研究 帮助高血压患者卸下“药罐子”

作为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脉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目前成人高血压患者达2.45亿,每年全球因高血压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不断上升。目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方法主要是长期或终身服用降压药物,而过多地服用降压药物,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导致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下降。“是否可以让高血压患者摆脱‘终身服药’的困境?”从患者出发,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孔祥清教授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8年的探索。

在研究过程中,孔祥清教授经常思考:“发烧时,常规的治疗是吃退烧药和物理降温,这样只解决一时发热问题,一旦暂停,温度再次升高,终究治标不治本;那么,治疗高血压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思维逻辑,找到引起血压升高的源头,从疾病上游思考对策。”

于是,孔祥清教授团队寻找高血压的始动源头机制,创新性地在国际首次提出病理性高血压升高的“肾周脂肪-脑”轴新机制,并发明了非侵入治疗高血压的聚焦超声设备,不打针、吃药,采用物理疗法,一次治疗可以长期控制高血压。

据悉,在目前已完成的300多例高血压患者治疗数据显示,总有效率接近70%。这些受试患者中,降血压效果最长的达3年,“通过无创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规避长期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血压的达标率。”新研究,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卸下“药罐子”,不再“终身服药”。

新场景 “空中手术室”推动治疗持续“上新”

医生们用不断创新的医疗技术、不断革新的医疗器械,回应患者所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医疗场景的应用,则对医生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远程医疗则是其中之一。

跨越三座城市,医生在南京,就为身在溧阳和宿迁的两位患者同时进行手术解除病痛,成功完成“一对多”5G远程超声机器人定位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手术,这是今年初发生在三地手术室的神奇一幕。

复杂性肾结石通常需要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处理,该术式需要在B超引导下建立肾穿刺工作通道,然后利用钬激光碎石、取石,而穿刺部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术中或术后患者的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石的清除等等。省人医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宋宁宏介绍:“在B超引导下找到合适的穿刺部位并进行‘精准穿刺’,是该治疗的核心和难点,这一步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学习曲线长,目前仅部分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泌尿外科医师能够掌握,基层医疗单位成功开展此类手术难度较大,按以往经验,碰到这种风险性高、难度大的肾结石患者,往往建议患者转院。”

空中手术室,可以解决这样的难题,但也相对给医生提出挑战。在5G远程超声机器人指导下开展复杂手术可以极大地造福当地人民群众,但在空中手术室里,“快”“准”是关键!手术中无论是图像卡顿,还是下手迟疑,那可是性命攸关,“一对多”更对医生的技术与能力提出高要求。

在5G技术帮助下,超声诊断科主任叶新华教授首先利用5G远程B超机器人,同时给远在溧阳分院和宿迁医院的患者进行“精准定位”,南京高水平B超医生的扫查动作及经验被完美“复刻”到两地的患者端,不仅重现手法,还能重现力度;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杨杰和李鹏超分别通过远程超声的机械臂和5G实时图像传输,现场引导当地手术操作端医生,进行精准穿刺,远程完成手术。整个手术过程快速、精准、无卡顿。

科技不断上“新”,南京医生向“新”而行的步伐也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