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转自: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3日消息(记者王晶)6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同时,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中国考古博物馆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涵养着中国历史发展持久绵长的文脉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认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才能不断推动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敦煌文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强大力量。
“正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涵养着中国历史发展持久绵长的文脉,不仅使中华民族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而且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国强谈道。
在李国强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凝聚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造就出中华民族鲜明的特色、特质,标识出何以中国、何以中华民族、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
同时,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锻造出中华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汇聚成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支点。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文化根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宅兹中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表示,经历马克思主义洗礼后的传统文化,以及拥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内涵。
康震进一步解释称,它致力于破解包括西方式现代化、其他社会主义式现代化所面临的危机、挑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宏大叙事与伟大实践的积极展开,这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逻辑与当代实践持续发展的必然理想场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史、世界史、社会主义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认为,中华文明依靠它强大的融合力,在几千年时间中兼收并容,取人之长,不仅在重大危机的冲击下转危为机,并且通过吸取他人精华而使自己更丰满,更能适应时代变迁,这是它在世界诸多文明中历经几千年而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基本原因。
钱乘旦表示,换句话说:“内核”和“外融”的同时存在保证了它的生生不息。
李国强说,无数事实表明,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离不开交流互鉴。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汲取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必须以更加宽广的心态善待不同文明,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新时代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历史研究院
讲述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故事帮助更多国家打破发展瓶颈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数千年来不断融汇而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仅仅依靠全媒体传播体系还难以完成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推广,需要更多更广泛的机构团体和专业人员参与其中。
他进一步指出,以多主体协同联动来推动多层面中外交流,实现立体化国际传播。各个省市、文化主体、艺术院团、企业、高校以及公民个人,包括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中华美食厨师等,都可以参与进来,以有效拓展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我们还乐见喜爱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士来推广和传播中华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周勇认为,中国有责任通过讲述自身现代化道路的故事,积极帮助更多国家打破发展瓶颈,让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偏见、文明隔阂与文化冲突,致力于构建一个平等、互助、共赢、多元、包容和开放的新型国际传播体系。
袁征提出,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多平台多媒体及智能化方式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当前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不光是广义上的大媒体,而且相关的文化机构及管理部门都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打造更多新平台和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