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吐彩丝、AI个性设计……5500岁的它为何依旧惊艳?
中国丝绸,纤纤细密,披散如流云,华贵有光泽,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绚丽的色彩,搭建起联通东西的丝绸之路,也编织出绵延千年的桑蚕丝绸产业。如今,以创新为主导,古老传统的丝绸也在不断蜕变,一丝一缕都在向新而行,为“新质生产力”写下生动的注脚。
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建华:丝绸见证了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变革,它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出去的第一件商品,它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一个纽带,它代表的就是中华文明之路。
01
丝绸至今至少5500岁!
从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文物残痕里,丝绸的“芳龄”被追溯到至少5500岁。
千年前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因它而命名,丝绸的光彩也为世人惊叹了千年。直到今天,它精湛而独特的工艺,仍被人们深爱。
游客 李女士:我会去买,因为我身边很多人都会把丝绸当做一个时尚单品。
02
AI个性打印
两小时生产一款丝巾
养蚕、缫丝、织造、印染,再由设计师设计出风格各异的丝绸制品,这样的生产流程被老手艺人们赓续了千年,工艺也传承了千年。然而就在去年的杭州亚运会上,一个只要输入自己的个性需求,就能在两小时内打印出一款丝巾的神器,吸引了参赛者慕名而来。
总台记者朱睿琪:按照提示步骤,选择心仪的款式以后,就能生成一块独一无二的丝巾了。下单以后,旁边的机器就会自动开始工作。最快两个小时体验者就能拿到自己定制的一款“亚运风”丝绸。
这款机器来自杭州当地的一家丝绸老字号,在新技术逐渐让各行各业迭代升级向前发展的时候,丝绸这个中国传统经典产业,为了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也默默进行着从里到外脱胎换骨的变革。
丝绸生产要解决的首要痛点就是环保。如今,丝绸行业的印染污水排放标准不断升级,但能不能实现免水洗印染,彻底做到零排放?这个大胆的设想没有借鉴,没有参考,一路未知。科研人员们开始了艰苦的攻关,只能一点一点自我突破。
2023年,活性免水洗印染一体机终于投入生产,让印染和污染两个词彻底脱了钩。
万事利丝绸研发人员 许文强:传统的面料跟纤维的结合能力比较差,所以残留了非常多的颜色。另一杯是我们通过免水洗新技术处理过的面料,可以看到它的杯底基本没有颜色,相当于我们的活性染料和面料纤维已经达到了100%的结合。
不再用水洗掉多余的染料,自然就没有了污染排放。这次行业技术的突破,不仅让千年传承的丝绸技艺彻底甩掉污染的帽子,给整个纺织业的印染也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建华:40多年之前,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技术,代理西方国家的设备到中国生产,现在我们倒过来了,已经有很多西方国家企业来找我们要代理我们这个产品。
03
让蚕宝宝吐彩丝
无印染彩色丝绸成现实
解决了环保大问题,丝绸本身的品质也要提升。这个为人们生活带来美好的产品如何向新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又产生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高的健康追求让不少消费者期待彻底不用印染的绿色丝绸产品。不用染色,难道让蚕宝宝直接吐七色彩丝吗?事实证明,这个大胆的设想实现了。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陈玉银:从种子资源筛选,培育黄茧品种,我们不是用转基因技术,而是用传统的培育技术,通过基因的引入、杂交、 回交这些传统技术选育。
陈教授说,其实蚕本身就有颜色基因在,她们的研究方向,就是通过基因重组和定向选择将颜色基因进行稳定。彩蚕吃的是普通桑叶,外观和产量也与普通的优质品种没有什么差别。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陈玉银:从蚕把桑叶吃进去到最后吐出金黄色的丝,是有很多基因控制的,所以我们做这个事情还没那么容易。有时候有的蚕宝宝是金黄色的血液,但它吐出的蚕丝还是白的,所以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
就这样,从最初研发出可以吐金丝的蚕,到后来可以吐出粉丝、绿丝、橙丝、蓝丝。丝绸再次惊艳世人。彩蚕吐丝、免水洗印染、人工智能个性设计,丝绸行业的华丽转身,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丝绸设计师,让复杂的流程变得立等可取。新质生产力不但带来全新体验,也大幅提升行业的生产效率。
万事利丝绸研发人员 许文强:我们相当于是从传统的五道工艺已经整合到一道工艺,可以最快做到小批量的订单24小时准时交付。我们整个精准度可以达到99%。传统技术需要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进行生产,且每一个设备的话是独立分开来的,但是现在可以让整个生产环节走进办公室。
04
不会皱、可水洗
新技术不断突破
不会皱的新丝绸、可水洗的蚕丝被,新技术的不断突破,撕掉了丝绸身上娇贵的标签,让它能够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飞向全世界。
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建华:丝绸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代表,既然我们的丝绸有了5000年的历史,我相信它的未来一定还是星光灿烂的。
丝绸,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张名片。那些传统工艺里,有勤劳,有智慧,更有我们的文化理念。就拿从自然生命中提炼出蚕丝来说,彰显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今,丝绸产业不断创新突破,追求更环保、更好用、更高质量,是产业的蜕变升级,也是对一以贯之的中华文化理念的传播与表达。当古老的传统与新质生产力相遇,开出了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
(总台央视记者 张翼成 杨祺 浙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