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一女子变身“小黄人”,这病死亡率是甲肝10倍!只因吃了这种海鲜……

在厦门海边,时常能看到“赶海”的人潮,尤其是退潮时,不少人挖上一些花蛤等贝类,带回家美餐一顿。

近日,厦门有人因为吃了在海边捞的贝类,皮肤瘙痒变身“小黄人”,进了医院……

女子赶海捞贝吃下肚 转氨酶比正常值高10倍

近期,55岁的高女士突然出现四肢皮肤瘙痒、红肿不适。由于平时高女士就比较容易过敏,因此身体不适后,一度怀疑是又过敏了,选择口服抗过敏药缓解。 然而,症状并没能改善,又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乏力、眼黄尿黄等症状, 自行服用降火的中成药后,还是没有好转。

为了明确病因,高女士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检查。结果提示:

肝功能严重异常

转氨酶较正常值显著升高近10倍

胆红素明显升高

考虑为药物性肝损伤

在给予护肝降酶治疗后

复查肝功能指标并没有明显下降

治疗又遇到困境

医生判断:急性戊肝或与食用不洁海产品有关

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损伤,引起了医生的注意。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反复追问患者病史,高女士仔细回想生活细节,从中得到一条重要线索:

最近外出游玩

在海边自行打捞了一些贝类回家煮着吃

可能吃到一些不干净的食物

结合进一步的化验检查

戊肝病毒抗体IgM、IgG均提示阳性

高女士被确诊为急性戊肝

明确病因以后,医生对症施治,高女士的肝功能明显好转,后顺利出院。

急性戊肝死亡率是甲肝的10倍

肝脏作为人体的代谢工厂,食物、药物以及各种有害物质都在肝脏进行加工、转化。病毒性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类肝病,其中戊肝病毒(HEV)尤为需要重视。

我国总体HEV-IgG血清阳性率达27.3%

即平均每4人就有1人曾感染过戊肝

戊肝报告发病数已连续10年超过甲肝

病死率10倍于甲肝

居急性病毒性肝炎首位

戊肝病毒(HEV)主要经粪-口、血液、母婴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中粪-口传播是HEV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人类、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与HEV RNA之间存在多种暴露传播可能,成为一个涉及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经研究表明,食用未经巴氏杀菌和受污染的牛奶可能会对人类构成感染戊肝病毒的风险。

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预防戊肝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陈立刚主任医师解释:根据最新研究显示,戊肝病毒(HEV)感染不单表现为急性感染的相关症状,还具有慢性化趋势。许多戊肝病毒感染病人首先表现为肝外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

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 属于戊肝病毒感染高风险人群。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女性、老年人等 高危人群感染戊肝病毒后可能病情较重。上述两类人群如发现肝功能异常,需要格外警惕,积极排查急性戊肝病毒感染。我国最新版戊型肝炎防治共识建议,这两类人群按0、1、6个月程序接种重组戊型肝炎疫苗。

俗话说“病从口入”

医生提醒大家

中秋、国庆佳节即将来临

外出游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记者/肖鑫 通讯员/石青青 高泉艺 

热门相关:惊世第一妃:魔帝,宠上身!   凤逆天下:战神杀手妃   邪王独宠:纨绔异能妃   山神   圣人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