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疫情防控新挑战? 专家:疫苗和口服药不可或缺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12月26日晚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明确从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与此同时,随着严格隔离措施的解除、密集核酸检测的停止等,全面放开后社会迎来大面积、高密度新冠病毒感染。如何正确认识、安然度过疫情新阶段,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12月27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健康承办的凤凰网2022国际大健康峰会在线上举办。在“变化与挑战:全球化下的公共卫生”圆桌论坛上,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主任张作风,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郝元涛等专家一起就如何应对疫情放开初期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放开”不是“躺平” 需要特别关注易感重症人群
当下,我国全面放开之后出现的大面积感染,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基于中国庞大人口基数,我们该如何迎接预料之外的层层挑战呢?
卢洪洲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确实致病性弱、致死率低,但传染性极强。对大陆来说,由于感染基数巨大,有可能产生的重症人群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字,特别是易引发重症及死亡的2.67亿老年人,以及超5000万癌症患者在内的免疫缺陷人群,对其越早实施妥善保护,越有利于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首要保护措施就是接种疫苗。目前,中国疫苗接种量已超过三十四亿六千多万剂次,接种率非常高。”但卢洪洲认为,目前80岁以上老人的接种意愿依然较弱,肿瘤患者、免疫缺陷者等脆弱人群在接种后也依然不能确保他们避免感染和重症发生。对于重症易发人群,应该在感染初期采取小分子药物治疗方案,不要等其出现重症后再治疗。无论是国产或进口的小分子抗病毒治疗药物,还是抗病毒治疗的单抗或两种单抗复合制剂,都可以发挥一定预防作用,有效避免其发展成为重症。
张作风强调,要强化疫苗接种。他认为,尽管中国大部分人群已经接种疫苗,但其中90%是去年完成的,已超过5-6月的抵抗病毒有效期,包括50%接种加强剂人群也是在今年3月之前完成,保护作用也基本下降了。他建议要尽快普及第二针加强剂接种。
实际上,更高保护水平、具备更广泛普及接种便利的新疫苗正在加快或已经获批。卢洪洲所在深圳第三人民医院今年参与了多款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他介绍说,我国此前两年接种的主要是灭活疫苗,目前已有包括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13种产品获批上市,今后还有核酸疫苗、mRNA疫苗等。我们在临床试验中发现,未来将要上市的6种mRNA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效果都比较好。
此外,今后还会有效果好、副作用小、可以获得长期保护效果的疫苗、通用疫苗,比如国产多肽鼻喷疫苗,它可以使呼吸道产生有效的黏膜免疫保护作用和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免疫保护作用。“即使我们吸进去病毒,病毒也不能在我们体内复制。”
张作风提到,疫情防控放开的前提条件是病毒毒力非常低、广泛比例的疫苗接种,当然,充足的临床口服药储备亦不可或缺。其中既包括针对咳嗽、发热的一般药物,也包括阻止重症化的临床新冠治疗口服药。一方面可以减少死亡,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大家在家里治疗,避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在储备充足口服治疗药的条件下才渐次放开严格防控,与病毒共存半年后才放开旅行。因此,他建议要加快临床口服药物的生产或进口。
优化疫情防控策略 降低重症和死亡率是关键
基于此前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引发一波波疫情,令人担忧的是,未来新冠会成为怎样一种疾病,往后会不会面临二次感染,是否会带来疫情反复等。
张作风认为,以目前主要感染的奥密克戎这个变种来说,新冠病毒所谓的突变已经基本上是饱和了,很少会有更坏的突变变种。接下来最可能的突变可能就是传染性更强,但是它的毒力也会相对下降。因为听说北方流行的毒株叫BF.7,包括将来可能有BQ.1或者BQ.1.1等所谓“地狱犬”,听起来感觉挺吓人。但其实这个新的毒株在包括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地区早已经开始流行,从现有病例看,基本还是奥密克戎分型。大家传言的两个月就会来一次,基本不可能。关键是在自己体内抗体还没有形成之前,感染后要加强保护自己。
避免疫情反复,个人努力与政府防控策略的优化调整,缺一不可,而挑战仍然存在。张作风教授说,只有“把新冠的危险降到和流感差不多,我们才能说这个新冠疫情从大流行转成地方病了。”
郝元涛表示,疫情难免会出现反复的可能,提醒我们要有很多预案和准备,在某些地方、局部还需要对防控政策做相应优化调整。他建议,当前情况下,一是各地快速地做好相关预案和准备;二是做好健康宣教和沟通工作,让公众及时了解疫情变化情况,正确认识疾病,加强个人健康素养;三是完善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体系。
郝元涛特别强调,在取消全员核酸检测情况下,要优化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多路径加强对疾病监测预警,尤其要关注感染人群、病情轻重方面的监测指标体系,医院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病毒变异,以及对公众关心问题的回应,也要做到信息更透明、更准确。
针对大面积感染患者的救治工作,卢洪洲建议要做好分级诊疗体系,轻症病人留在基层医院,确保重症病人能够第一时间转到定点医院、三甲医院、综合性医院等接受救治。
降低重症、死亡率是医疗体系的核心职责,是患者的最后希望,但当前医院、医生面临重重压力,亦是优化提升的重点领域。卢洪洲认为,各级医务人员首先要按规定方案做好个防护,避免带病工作;其次,按国家规定,定点医院要有10%的救治重症患者的医疗设备、医生护士配备,应急的时候还要再增加10%的重症床位;再次,医药也是科技抗疫主战场,要加快药物、疫苗临床试验,研发新的诊断方案、医疗仪器设备等,贡献出科技抗疫的力量。
张作风特别强调,疫情防控清零目标应该转化为重症和死亡的清零。
郝元涛认为,终结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合作是必须的。目前,国家疾控局新设立科技教育与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专司国际合作。他建议,要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强化国际交流合作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