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护心 综合管理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根据2021年6月发布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中国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2.8%,患病人口达1.3亿。

同时,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逐年上升,防治形势严峻,其中糖尿病与心血管病共存进一步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CVD)是二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致死和致残病因。

糖尿病治疗应综合考虑血压等因素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糖尿病治疗不能只盯血糖,需要综合考虑血压、血脂和体重等代谢异常,提高综合达标率,才能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15.8%血糖控制达标。血糖控制不达标,血压、血脂、体重等心血管代谢指标管理不佳,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并发症高发的主要原因。中国每3位2型糖尿病患者,就有1位患有心血管疾病。因此,糖尿病治疗需要兼顾“控糖”与“护心”,对多重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从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患者的长期治疗结局,减轻糖尿病的总治疗负担。

确诊糖尿病后应每年评估风险因素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

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医学中心主任朱大龙建议,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应每年评估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评估内容包括心血管现病史及既往史、年龄、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增高等)、心房颤动(可导致卒中)。

降压治疗、调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不能少

降压治疗: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一般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的降压目标应<130/80mmHg,老年或伴有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考虑到血压过低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可采取相对宽松的降压目标值,血压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40/90mmHg。在糖尿病患者降压管理措施中,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心理平衡。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调脂治疗: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脂,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根据疗效评估的需求,应增加血脂检测的次数。推荐患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维持合适血脂水平和控制血脂紊乱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及戒烟、限酒等。

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多种药物在有心肌梗死史的高危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ASCVD(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二级预防)。 年龄≥50岁,并有至少另外1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ASCVD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或慢性肾脏病/蛋白尿),且无出血高风险。

哪些是“糖心病”高危人群?

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学会联合制定并发布的第三版《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指南》,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做出了定义,有助于早期筛选出高危人群。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等级分为:

1、心血管极高风险

糖尿病患者伴有既往确诊冠心病,或伴其他靶器官损伤(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左心室肥厚、视网膜病变),或伴三个或更多主要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或伴早发长病程的1型糖尿病(>20年)。

2、心血管高风险

糖尿病病程>10年,没有靶器官损害,伴有其他任何额外危险因素;

3、心血管中等风险

年轻患者(1型糖尿病<35岁或2型糖尿病<50岁)、糖尿病病程<10年、无其他危险因素等。

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从单纯控制好血糖向减少心血管事件转变。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患者要有“共管共治”的意识,控糖的同时注意选择对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的药物。

热门相关:锦衣   萌妻太甜:总裁大人,别傲娇   甜蜜隐婚:老公大人,宠上瘾   我和超级大佬隐婚了   唐朝小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