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文化生动注解 舞台上演“80年代京味市民交响曲”

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参演剧目,11月18日晚,由刘心武作品改编的同名原创话剧《钟鼓楼》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该剧讲述了钟鼓楼下一座拥有四户人家的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唱响了一曲热热闹闹的“80年代京味市民交响曲”,勾勒出一幅盛满烟火味道的老北京“清明上河图”。

导演黄盈首次改编茅奖作品

《钟鼓楼》是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茅盾文学奖中极其稀有的专门描写北京故事的获奖作品。话剧《钟鼓楼》由新京味戏剧导演代表黄盈执导,这是他第十部讲述原汁原味北京故事的作品,也是他首次尝试茅奖经典文学作品的编创。

话剧《钟鼓楼》的改编创造性地使用了“回文互现”的方式,在时空中通过不同的视角,分别围绕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四合院中薛家、荀家、张家和澹台家四个家庭的生活百态,构成并行而又交叉的故事线,让观众可以在时间的重复中,看到一件事情不同的侧面。剧中为北京市民阶层的芸芸众生塑像,与世无争的胡同大爷、执着追求艺术的“退役”演员、恐婚新郎、委屈儿媳等20个艺术形象登场,时而让观众捧腹大笑,时而又让观众掩面而泣,从而勾勒出老北京人的宽容与温情。

与此同时,话剧《钟鼓楼》也延续了原作中对于“时间”这一概念外延与内涵的探索。全剧向观众传递出一种历史传承感:“过去已成为过去,但是,正是这些历史中朴素的温暖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

舞台再现“老北京烟火人间”

话剧《钟鼓楼》在叙事结构、舞美装置、服装道具设计等方面独树一帜,只为再现上世纪80年代四合院的“时间迷宫”。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三个不同空间所发生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将广袤的生活与历史微缩的精华融入进短短两个小时的戏剧中。舞美上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还原了充满时代氛围的老屋,力图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回到1982年12月12日这一天。

服装上,话剧别出心裁地用色系区分不同的家庭,并以改革开放后的大胆着色赋予舞台复古的色彩。记忆里的蝙蝠袖、喇叭裤都在舞台上复活,连80年代老年人“活里活面”的服装习惯与细节也在舞台上还原。这些细节展现出80年代中国人虽然物质没有那么富裕,但在精神上追求精致、讲究的特点。

在道具设计上,主创团队精心从市场上淘买到真实的80年代孤品,包括80年代的报纸、“四个喇叭”的收音机、汤婆子、三转一响的机械表、85年印制的中国地图等,营造更浓烈、更真实的时代氛围。

中轴线文化的生动注解

今年正值中轴线申遗的关键阶段,话剧《钟鼓楼》以“东城元素、京味艺术、国际品质”三大特质,完成了一次对于北京人“宽厚”和“温情”的描写。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和当代审美方式相融合,不仅是一次经典文学的创新改编,更是中轴线上人类精神遗产的讴歌与再现。

该剧由北京九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出品。正在建设“戏剧之城”的东城区,始终为建设京味文化戏剧体验中心而努力。九维文化也将继续致力于“让戏剧回归文学”,继推出《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主角》《钟鼓楼》等五部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舞台力作后,还将打造一系列从现实主义的文学土壤中转化而来的戏剧作品。(记者 李俐)

热门相关:我的全世界就是你   重生八零俏佳妻   我真不是开玩笑   符宝   呆萌配腹黑:欢喜小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