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头语言诠释信仰与热爱——电影《望道》专家研讨会在沪举行
为民族国家寻道、望道、守道,电影《望道》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为叙事核心,用生动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一群有志青年坚守真理与信仰的故事。影片自3月24日上映后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近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文汇报社和上影集团联合主办的电影《望道》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党史专家、文艺评论家、电影理论家与影片主创围绕作品在史学、思想和美学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深入研讨。专家一致认为,《望道》是一部闪耀着史学真谛和思想光芒的诚意之作,影片在学术上吸纳了近年来国内党史学界的最新成果,在刚性的历史中搭建了合理的戏剧逻辑,在人物的生长空间里展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
上海党史研究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教授认为,电影《望道》是一部学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他尤其称赞影片对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出版过程的严谨还原,“这是全片的高潮所在,也是对学术成果吸纳最多、对历史事实最多尊重的部分”。
“电影完成了内容和立意的升格。”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原理事长郦国义说,“比如导演在片中给出了许多‘脚’和‘路’的特写,寓意在国家民族面临变革、抉择之时、许多条道路错综难辨之时,望一条什么样的‘道’至关重要。彼时的中国,有一群真理的守望者在寻找并追随马克思主义,电影由陈望道一人辐射到前赴后继的一群人是非常必要的。”
电影《望道》取名自陈望道,但影片并不是为一个人立传,而是秉持严谨、严肃的学术态度,以史为纲,成功塑造了一群追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者。与会者认为,影片主创在虚实结合中谱写了一曲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用电影语言充分展现了革命者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勇毅和担当。
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不是仅用对话,很多时候是靠综合运用画面、音乐、动作和表演来完成。文艺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贾磊磊十分看重对陈望道的影像化表达,比如影片中,陈望道一个人在非常破旧的房子里面,点着油灯,通宵达旦地翻译《共产党宣言》。虽然没有语言,但这个场景对《望道》非常重要,用主题镜头表现了陈望道个人的历史作用。
影片中的另一个影像化表达也得到了在场诸多专家的点赞。一名青年在街头和国民党军警发生冲突后负伤,青年躲避追杀途中进入了筹建中的新闻馆,陈望道只身挡住军警。但故事不止于此,紧接着,陈望道身后的门打开,军警被眼前一幕震惊:屋内一群学生,他们每个人的胳膊上都流着血……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与会者看来,这一篇章的潜在主题是几乎所有同类作品都会涉及、而《望道》以镜头语言揭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赢”。
“在几个段落里面,我有一些感动,甚至有一些眼眶湿润。”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程波分享了他的个人观影经历。在《望道》中,他看到了好几次女性和雨的关系,比如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在大雨中想见丈夫最后一面,还有陈望道的夫人因没有拿到救助陈望道的盘尼西林而在雨中绝望地痛哭……“这里面其实是有触感的,有个体知觉的,这种感觉才触碰血肉,由触碰进入人的内心和价值观。”
要用影像的力量感染人,专家们十分看中创作者对电影本体的完成度。在这方面,导演侯咏回归电影本体,用电影语言精雕细琢,完成了蕴含中国审美的新主流创作。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陈玉刚道出了所有影片参与者的心声:“希望以影像的传播力,使得《共产党宣言》和复旦老校长的故事更加广为人知。”
(本报记者 任鹏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