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到底怎么样?| Talk影评
作者 / 吴康德栋
运营 / 小 饼 干
要特效有特效,要画面有画面,要故事有特效和画面。
这是kk看完《深海》走出电影院后最大的感受。
七年多,田晓鹏导演的心血之作,经历了改档、延迟上线以及大量的国漫天花板的铺垫,《深海》在2023年终于开始热闹的春节档,与观众见了面。
影片上映4天,灯塔数据显示,截止目前累计票房2.34亿。尽管相较于《满江红》和《流量地球2》排片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也足以为国漫写下属于《深海》的记录了。
口碑上,豆瓣评分7.4,口碑分化严重。
一方面,必须指出,《深海》在画面上,的确做到了预告里让人惊艳的绚丽和超水准的华丽视听体验。传说中打磨七年,专门花两年时间研发:粒子水墨技术,制作出了仿佛水彩颜料在水中晕开的绚丽画面。
憨态可掬的水獭更是未播先火。
另一方面,延迟了好几年才上线、营销方大打国漫崛起的点、七年磨一剑……这一切都在无形中拔高了观众对《深海》的期待值。《深海》也不可避免地,被国漫通病批评包围的舆论走向——剧本太差,的确是一个过于明显的问题。
推荐指数:三星
豆瓣评分:7.4
总结:如果你对绚丽视觉效果的喜爱,高过对电影剧情故事结构的要求,并且也喜欢对抽象的指代做神话解读,推荐去看。如果你对电影本身故事要求较高,那么……自己做决定吧。另外,温馨提示,观看影片之前不要吃太饱,画面确实有比较强烈的晕眩效果。
好评:绚丽的画面和奇幻的意识流指向
《深海》的故事其实不难看懂。
创作团队用现实与虚幻间的画风,融入克苏鲁元素的奇异景象,呈现了一个抑郁症小女孩如同万花筒般的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和突破内心屏障治愈自己的过程。
故事的开篇,就交代了参宿对母亲的想念和执念。
梦里,她大声呼唤着,渴望母亲回头看上一眼,但如同现实里那大段发去的信息,只得到“不方便”的回复一样。这是她的现实处境——她那个面目都已经开始有些模糊的母亲,已经抛弃她了。而身边的父亲,也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几乎爹不疼妈不爱的情况下,跟着父亲一家人邮轮旅行,却被卷入海里的参宿,在海精灵的带领下,打开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深海大饭店。
这个世界,由鱼头怪组成,她被称作“晦气”,除她之外的唯一人类是这个饭店的老板,他叫南河,喜欢研究“创新”(黑暗)料理,人生目标是赚钱还贷款。
故事花费了超过一个小时的篇幅,来讲述参宿在深海大饭店的奇遇。直到最后的30分钟,《深海》才快速给出答案:参宿,她生病了。
然后顺利串联起了开篇关于参宿家庭情况的铺垫:
父母离婚,母亲离开这个家,原本幸福和美的家庭支离破碎。父亲很快有了新的妻子新的儿子,即便继母对她不算灰姑娘的后妈,但年幼的参宿,还是迅速沦为了父亲新家庭的透明人。
没有人在乎她的强颜欢笑和讨好,父亲认为她的抑郁症来自于想太多,想不开。甚至连家庭合影,都是在轮船摄影师的提示下,父亲才如应付般,随意拿了一个道具喊她加入,拍完又迅速把她撇在了一边。
而在疗愈这条线的刻画上,田晓鹏没有将主线的笔墨放置在家庭问题和传统亲情治疗的写法上。他选择让参宿在幻想的视角里,通过南河这个陌生角色的引入,来助力参宿冲破内心的执念。
于是,田晓鹏继续用幻想的视觉,来呈现参宿是如何冲破心魔的道道关卡。
故事其实很好理解——大量摇晃感强烈的镜头,扭曲变形的物体和世界,单薄的参宿在奇幻场景的快速穿梭,她找不到太明确的方向,这一切不是炫技,《深海》试图通过这样的画面来具象地描绘出抑郁症患者内心的痛苦。
田晓鹏导演,用沉重如水墨般铺天盖地的海水,告知观众,参宿的痛苦并非她父亲以为的“想不开”,她想要治愈自己,得拼尽全力撕扯将她与现实世界阻隔开的那一层纱(外界以为的轻易能撕开的纱)。
但这个过程对参宿而言并不容易。她会一次又一次被“丧气鬼”包裹到无法呼吸,她会遍体鳞伤。
这一切在技术和特效的加持下,观众能直观地感同身受到参宿的痛苦——如深海般扑面而来的沉重感以及窒息感。
这个过程kk甚至一度眩晕到想吐。
kk完全赞同大量好评里关于影片意识流表达的解读和指向。
但最终整体剧本故事的刻画上,也很难理出一条具有说服力的脉络和主线。这就是能充分理解,为何《深海》的口碑,会有如此两极分化的走向。
一边是极致的美术画面加持的视觉沉浸感,再加上特定人群的解读和意义表达,好评不难理解。另一边,《深海》还面对大量对剧情故事要求较高的观众,在讲故事这件事上,并未能做到“瑕不掩瑜”的“服众”,差评也就不难理解了。
差评:故事上的偷懒
首先,是人设的单薄。
看完整个故事,甚至很难总结出参宿的性格特点和魅力。
《深海》的故事背景是参宿在海精灵的指引下,来到了深海大饭店,寻找她心心念念的妈妈。在这个叙事体系里,理论上人物会在整个探险的过程中,慢慢打开自己,展现出应对困难的能力、面对挑战时的应变方式等等,以不断完善这个主角的人物性格和魅力。
但《深海》里的参宿,几乎没有任何主动的展示,靠的是大量的场景切换,来推动人物的行为。
很简单的例子,来自浪浪山的小猪妖,“社会的边角料,妈妈的小骄傲”这件事是怎么来体现的?他听领导的话,勤恳干活,但却也在不断思辨那个抓唐僧的陷阱是什么样子的?抓唐僧这件事又是否是他能认可的?
这些都是完成角色形象刻画的重要信息。
但《深海》里的主人公参宿,她进入了深海大饭店,跟着海精灵、跟着南河、跟着后厨,全程她都是被动的,就像一个工具人。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深海》有很明显的《千与千寻》的痕迹,但参宿身上却缺乏一些千寻逐步成长的变化支撑。
如果深海大饭店是她的内心世界,电影希望外界能放下对抑郁症的成见,那么她更不应该刻板地如此符合外界对于抑郁症的误解——孩子只是内向,孩子只是情绪不好。
以及更重要的,抑郁症是需要药物治疗的,不是简单的“你要笑”就能解决的。煽情的台词,的确能引起部分共情,但恐怕达不到减少部分外界对抑郁症成见和误解的效果。
单薄的还不止参宿这个角色,南河也一样。
作为深海大饭店的经营者,他浑身上下都写满了“怪异”两个字,夸张疯癫,时不时还会变成小丑嘴脸。但整篇故事,对南河的背景仅仅只是最后失意漫画家的交代。他的人生经历,几乎空白。
除了主角,饭店里一堆群像,也几乎没有清晰完整的人物形象。如果说,这个饭店的鱼们是众生百态的象征,厨师为什么怕“晦气”,而鱼头大婶相比之下为什么又不害怕?总得花点篇幅来呈现吧?
但电影却选择使用大量篇幅来呈现饭店上菜和员工们捣乱,努力搞笑却并不搞笑的场景故事。这就导致了故事主线的剥离感十分强烈。就连辛苦做出来的水獭,也对主题表达没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在快速切换的场景调动里,都没能让人看清晰。
当然也有观众认为,导演在隐喻国漫的举步维艰,那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此外,一些网友解读里的意识流指代也缺乏内容支撑。比如,在大量网友解析里,小女孩穿着的红卫衣,都有特殊的意义——丧气鬼的具体指代。但整个影片都未作对这一重要指代物品做出任何补充甚至是“使用”。
如果这件红卫衣对小女孩来说代表着一直以来包裹着她的内心执念,那么是否该提供一定的画面去彰显她对小女孩而言的意义。比如,前期轻易不换下,最后在南河的救赎下,慢慢脱掉这层裹着她的枷锁和保护壳?
这一切带来的结果就是,人物刻画无法支撑起大量的绚丽场景,所以最后的煽情甚至稍显刻意做作。
其次,这样人物的单薄,无法支撑人物行为转变的动机,直接导致了两个角色之间情感变化的生硬。
这种生硬并不指“陌生人怎么不能救人了”这种表相。陌生人当然可以做好事,但是在参宿与南河之间,前期两人基本是对立状态,后者见到参宿的第一反应是把她丢出去。要知道船第一次靠岸,遇到丧气鬼之前,南河对参宿可是弃之如敝屣的般想要尽快摆脱。
两人的关系,几乎谈不上情感羁绊,那么是什么能让南河突然决定救参宿?他是联想到自己还是别的什么?毕竟,这个动机甚至强烈到了南河可以为了救她牺牲性命的程度!
两个主要人物之间情感羁绊的空洞,又直接导致南河“治愈”女孩的过程变得假大空。靠几句台词可支撑不起这种转变。当然导演也在最后进行了回望式的总结,但同样的问题,过程中没有具体事件的支撑,这个总结又成为了差评里指责强行煽情的注脚。
情感羁绊的建构和异世界的世界观搭建,靠一个儿童绘本来总结,显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最后,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故事主线刻画上的零散。
开篇故事里,原生家庭缺爱,导致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铺垫,《深海》做得很好且独特。但很遗憾,故事没能在“找妈妈”和“南河开饭店”的篇章里寻找到平衡点,导致了这部分铺垫成为了背景板。
找妈妈肯定不是核心,这大家都懂,自我救赎才是,但找妈妈作为促成深海大饭店之旅的动因,应该像一根线一样,贯穿到剧情进展的每一步,以串联起,从找妈妈到依靠自我得到救赎的主线表达。
即便是反传统叙事的意识流,也是需要有逻辑架构的剧情支撑的,不要试图用梦和混乱的病人心理来掩盖故事本身的稀碎。
《深海》主线故事里,诸如此类没有任何解释的关键信息还很多,比如海精灵与参宿妈妈到底什么关系?饭店里的鱼们,为什么说人类是晦气?这些可都是推动主线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的缺失也直接导致故事变得十分稀碎。
小结:
我们不否认《深海》的优秀,花了钱和心思的特效画面,强烈而震撼的视觉效果,风格独特的美术画面,这都为国漫工业化书写了新的篇章。
田晓鹏导演原本也可以寻着《大圣归来》的路线,在欢乐的春节档,搞出另一个合家欢的故事。他可以,且kk相信他也能做好,但是《深海》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大众的路子,给出了一些针对特定人群的关怀,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讲好故事的能力。
虽然7年、延期、改档、审查、抑郁症、梦……这些关键词,能吸引人,可是,最终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核心基础还是讲故事以及讲好一个逻辑通畅经得起推敲的故事,而不是需要依靠大量场外阅读理解的故事。
国漫确实在崛起,这条路上少不了如田晓鹏这样的先锋创作者们,但也得承认,国漫创作者在平衡视效和故事之间的探索,还有一段路要走。
图源:微博、豆瓣,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