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加快打造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
◎本报记者 叶 青
11月30日,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在广东省汕头市举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外交使节、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当前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技术新路径,以更好地支撑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
“面向碳中和目标,我们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由化石能源走向新能源的能源绿色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指出,能源转型将呈现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等五大趋势。“未来会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虽然所有的国家和地区资源利用量有所不同,但是大家都有风、光,利用技术把太阳能、光和风转换成新能源的电力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过去10年,我国海上风电蓬勃发展,技术创新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研究室主任盛松伟同样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以汕头为例,汕头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优越,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具备开发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的巨大潜力。近年来,汕头前瞻性布局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建设全球最大的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
论坛上,该实验平台正式亮相,这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先进的风电机组六自由度测试平台。该实验平台可为超大容量的风电机组提供贴近实际工况的实验环境,全面评估和检验风电机组的性能和可靠性。建成后,将为汕头乃至全国的风电机组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技创新不仅为汕头乃至我国的风电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眼光。“中国海上风电发展非常迅速,让人感到非常震撼。”荷兰王国驻广州副总领事唐孟坷特别提到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这将为世界的风电测试提供技术支持”。
“在过去,中国风电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装机占全球的四成;制造了全球70%左右的风电部件和整机;通过持续创新,使技术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秦海岩说。
未来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应如何发展?“我国海上风电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融合发展指的是同一片海域内使用共同的技术平台、电力系统、锚泊系统,共同开发海上风电、波浪能、海上光伏等海上新型可再生能源,以风电带动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盛松伟建议,开发风电的同时,可依托技术创新开发海洋牧场,这样既可从海上塑造绿色电力,也能获得优质海产品。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看来,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光明,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如海上风电怎样将生产的电力输送到陆地上。他建议,绿色氢能与液态阳光甲醇不失为一种解决海上风电能源的储存和运输问题的良好方法。
“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技术创新,走向国际。”秦海岩强调,建设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是最佳路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汕头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目的是建设一个世界级风电产业集群,打造国家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国际风电创新策源地。”他说。
据介绍,随着“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即将竣工,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海上风电培训中心、集中送出工程、海上风电母港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的雏形已经形成。
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表示,汕头将进一步发挥优势,大力培育海上风电生态体系,高质量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打造成为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创新策源地。
(科技日报汕头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