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升起新质生产力“双子星”
塔上,流光溢彩。
塔下,万众瞩目。
当“青春步履不停,未来一路繁花”的励志祝福瞬间点亮成都高新区金融城“双子塔”的时候,现场一片欢腾。10月14日夜晚,参加“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活动的川大学子聚集在“双子塔”下,为青春喝彩。
成都高新区金融城“双子塔”,又名天府双塔、交子双塔,由两栋220米超高层塔式建筑构成,外立面的全金属镂空外网采用“冰花造型”和全LOW- E中空玻璃幕墙,它矗立于闹市中心,被誉为“成都最美天际线”之一。
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活动,人们便来到“双子塔”下欢庆、游乐。“双子塔”因此成为蓉城的网红打卡地。
凭借建筑的高度、创意的造型和色彩的绚丽,金融城“双子塔”成为成都地标。而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冉冉升起了一个“双子星”,它们以科技、创新和理念的高度矗立在西部创新高地上,并与金融城“双子塔”一起,为成都高新区呈现了两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个“双子星”就是成都高新区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和天府绛溪实验室。
西部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地标的英文LANDMARK,直译是大地上的标记。中文常代指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地方的第一视觉、第一印象和第一记忆。
“现实中,第一视觉常被理解为高和大,第一印象常被理解为震撼和突兀,第一记忆常被理解为‘之最’和唯一。依此逻辑,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业内人士介绍说,如北京的长城、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广州的小蛮腰、武汉的黄鹤楼、拉萨的布达拉宫、义乌的商品城……如果对它们进行分类,还能衍生出历史地标、美食地标、约会地标、产业地标和精神地标。
显然,不能用物理地标的“高和大”来定义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和天府绛溪实验室。好在“双子星”包含了城市文明、本土价值、科技创新等精神层面的价值,凝结着许多人共同的奋斗和记忆。
2022年11月23日,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在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前者位于未来科技城,后者位于成都高新区新川片区。它们彼此遥望,交相辉映,成为西部创新高地上耀眼的科创“双子星”。
据了解,天府实验室是四川对标国家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一直是四川科技圈的“顶流”,围绕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三大优势领域,四川共规划布局了4家实验室,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验室集群。
与此前的国重、省重实验室体系不同,天府实验室建设按照“省级统筹、属地主体,院所依托、多方参与,实体运作、充分自主”的模式,主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同时要推动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的创新攻关,并注重打通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通道,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中,天府绛溪实验室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等共建单位,在电磁空间利用与控制、信息功能材料与部件、电磁感知与泛在互联、先进计算与类脑智能等领域,建设先进计算、量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集成、微波与光子集成等前沿研究中心,赋能柔性显示、卫星通信、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技术、6G通信、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区块链9大产业赛道。
天府锦城实验室则依托四川大学等单位,聚焦前沿生物技术、先进医疗技术、原创新药、精准医学、高精医疗器械5大研究方向,探索“医学+产业”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创新,赋能干细胞治疗、数字诊疗、合成生物、脑科学、疫苗、血液制品、高端制剂、高端生物材料、口腔医学、医美10大产业赛道。
“面对未来前沿领域,两个实验室聚焦的科研赛道、产业赛道,大部分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如量子技术、6G通信、高端生物材料、合成生物、人工智能、脑科学、高端算力、干细胞治疗、卫星通讯……”有关人士介绍说。
今年1月17日,天府绛溪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正式成立,并任命实验室第一届主任、执行主任、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审议实验室章程、理事会议事规则等基本管理制度,推进实验室机构实现独立运行。
1月28日,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首批4个科学家团队、2个公共技术平台入驻天府锦城实验室。
其后,天府绛溪实验室迎来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地运行,共建先进计算前沿研究中心。
据悉,该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泛在智能计算体系,重点研究生成式智能技术,面向协同的智能算力链技术,以及覆盖云边端的新一代智能算力及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承担智能协同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各阶段建设任务,包括基于创新性成果的工程技术攻关、支撑业务系统开发的应用体系与智能模型服务等。中心将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关键技术攻关,引领云边端智能和算力协同科技创新,全面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目前,科创“双子星”进入发展新阶段。
近日,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核心团队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同时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力量,吸纳了管理专业、产业方向等不同维度的顶尖人才。该中心将研制一系列量子互联网芯片和关键设备,推广一批量子算力、量子密码、量子金融等应用场景,打通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存储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产业链,将天府绛溪实验室建设为国内外量子信息领域制高点,形成量子互联网优秀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量子互联网科技与产业战略“双高地”。
10月18日,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原副校长魏于全受聘为天府锦城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张兴栋院士等28名两院院士、专家受聘担任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他们将发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实验室科研方向、重大研发计划、人才引进等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11月3日,《中国高新区》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天府绛溪实验室再添新成果,分布式能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这是继先进计算前沿研究中心、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后,入驻天府绛溪实验室的第三个前沿研究中心。
据悉,分布式能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以前沿颠覆性新材料和新工艺技术创新,引领分布式能源进行技术突破、产品开发和工程应用,实现高效、安全、智能、分布式的电能源与动力、结构、信息等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和快速产业化,为泛在互联信息系统提供充沛、高效和智慧的能源及动力保障。
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的诞生,实现了“科创+产业”的融合,将促进成都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具有科技高度、创新高度、理论高度的两个实验室,犹如“双子星”,璀璨夺目。
“建筑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是否给城市面貌、区域活力带来改变。‘双子星’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影响将更多地表现在对科技、文化和创新的影响上。它将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有关人士指出。
科学家的“研发地”
去上海东方明珠观光。
去武汉户部巷大快朵颐。
去台湾101大厦喝咖啡。
去杭州西湖划船。
“地标”,应该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首先想到的聚集地点、活动中心,能够满足人们商务、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需求。“而不是一个与大众相割裂,仅有漂亮外观的高层建筑。”一个对地标有所研究的人士说,地标不光要融合于城市之中,并能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与时尚潮流相融合,继而引领潮流。
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的形体,虽然不高、不大,缺乏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但它并不缺乏前瞻性、符号性、引导性和创新性,甚至还有几分生活情调和人文雅致。
室内,落地飘窗、开放式会议区,配备的咖啡台、健身房,点缀于天府锦城实验室的科研楼层。
“先进计算前沿研究中心虽进入实质化运行时间不久,但园区工作环境非常漂亮,配套设施也很丰富。作为研究中心的一员,希望自己能够在核心业务方向的项目策划、论证与实施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先进计算前沿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介绍。
“天府锦城实验室不是以实验桌和实验台为中心,而是以科学家和成果交流为中心,让我们体会到了对人才的尊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耿佳曾在国外两个国家实验室工作过,他对实验室的展示和交流空间赞赏有加。
除了自然环境和办公条件这类“小环境”,科学家们更看重的则是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大环境”。
“几平方公里之内,就融合了生物医学的医教研产,这是非常难得的。”耿佳解释,锦城实验室对面是国家医学中心,附近还有在建的四川大学华西东部医院,斜对面是先进医疗成果转化中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品生产、医院应用可以在几平方公里之内完成,这种医教研产的融合并不多见。
10月19日,中国生物医药界国家级盛会——2023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成都高新区开幕。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等在内的近30位院士、300余位重磅专家、1000余名专家学者、近20家世界500强跨国药企、5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汇聚成都,共谋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据大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成都高新区作为成都生物技术发展高地和产业发展主阵地,其综合竞争力排名,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一方阵。
在大会上,天府锦城实验室正式发布全球生物医药青年人才策源计划第二批5个项目榜单,诚邀海内外顶尖团队“揭榜挂帅”,明确未来3年投入1.5亿元支持5个方向团队“揭榜挂帅”,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揭榜团队最高可获得3000万元研究经费支持。
这是继1月5日天府锦城实验室面向全球英才发布首批“揭榜挂帅”和“团队赛马”项目需求榜单之后的第二次引才之举。
“揭榜挂帅项目的核心内涵是聚焦临床需求和市场需求,以产业化为导向,瞄准关键‘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攻关,推动揭榜项目成果转化为产品,探索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积极为全民健康贡献力量。”实验室主要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汇聚院士26人,国家级、省级人才1100余人,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6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已建各类博士后站点54个,在站博士后达1088人。
“我们为博士及博士后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服务,省、市、区三级匹配经费支持最高可达两年166万元。同时,我们在成都市首创‘一对一’24小时服务专员的‘金熊猫人才通’服务,全天候、全方位解决人才工作生活需求。”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全面融入成都市“3+3+N”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区,10月22日,由成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的2023“蓉漂人才荟”·北京大学专场活动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举行。
线下同步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汇聚了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90家企事业单位,提供738个岗位。
经初步统计,活动现场累计吸引1000余名北大及周边知名高校学生参加,现场收到简历3500余份,线上系统收到简历32985份,意向签约人数400余人。
截至目前,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实验室已汇集国家疾病分子网络、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20余个重大平台,魏于全院士、张兴栋院士等超2000人的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
成都科技成果的“展示地”
10月8日,成都突然下起了小雨。烟雨笼罩的天府锦城实验室一期工程略显几分的静寂和神秘。
“一期项目占地488亩,5栋建筑体包括生物药实验楼、北京大学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化学药实验楼和生物样本库等。实验室对标国家战略,与北京昌平实验室、上海临港实验室和广州呼吸病实验室等三个国家实验室形成错位、互补发展的态势。”天府锦城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高新区》记者。
预期3~5年,天府锦城实验室将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样本库、国内首个标准化疾病动物模型库、国内最大具有自主核心数据库的AI智算中心等,汇聚一批高端人才,实现10~ 20个创新药物、15~30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到2030年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实验室行列。
天府绛溪实验室的建设也如火如荼。
据悉,首批次10万平方米载体全面落成,高标准机房、科研配套用房、活动中心等设施全部高标准建成投用,实验室将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定制化配套人才、资金、设备等保障要素,致力于吸引一批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在此聚集。
目前,实验室正积极推进前沿研究中心团队入驻,着力搭建人才成长平台,致力于发展成为综合能力一流的电磁空间与泛在互联研究基地和人才高地。
实验的方向不一样,路径不一样,打造的风景也不一样。
按照“实验室+科创空间+产业园区”,在成都未来科技城配套核心载体超过100万平方米,聚焦电磁空间和泛在互联前沿方向,打造多个前沿研究中心,建设网络电磁空间模拟与测试大装置以及先进集成微系统研发大平台,建立“理论—材料—器件—系统—应用”完整技术链。瞄准实现“0- 1”创新策源、“1- 10”转化孵化、“10- N”建圈强链,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医教研产”则是天府锦城实验室东的发展链条。其中“医”代表临床,是核心;“教”是未来华西东部医学院;“研”是国家医学中心和锦城实验室双核运行;“产”是最终的目的,带动产业和城市发展。
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成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科技成果的“展示地”。
在这里,世界顶级科学家、中国两院院士频繁来访。
在这里,“揭榜挂帅”和“团队赛马”团队携带高新科技项目,纷纷入驻。
在这里,投资家前来跟投“高新尖”科技。
在这里,可以触摸到前沿、硬核、奇特的高新科技脉搏,可以看到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新科技新产品。
围绕着“双子星”,涌动着人才潮、科研潮、投资潮、成果潮和产业潮。
“双子星”的特质表现在精神层面,它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成都高新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赋予一座城市新的内涵和新的风景。(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