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产业 释放生态红利
王靖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因此,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循序渐进,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绿色颜值”和“金色价值”两手抓。
实施生态工程释放生态红利。一是通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让荒漠复绿,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造林绿化工程,完善坡耕地退耕还林、退化修复、森林抚育等,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二是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针对当前存在的垃圾分类难点,因地制宜探索垃圾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场景治理体系。三是利用好国家试点示范工程,为贵州释放生态红利奠定良好基础。
开展生态项目激活生态红利。一是重点发展避暑康养、医药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康养、旅居康养、森林康养六大产业,打造国内一流康养度假胜地,打响“康养到贵州”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及材料产业,以项目建设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共赢。
开发生态产品放大生态红利。一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叶、辣椒、刺梨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把农产品变工业品、把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让生态“颜值”变“产值”。二是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摸清各地生态家底,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三是明确划定中药材种植产业带及“一片一特色、一镇一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开发和引进精深加工企业、项目,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开发绿色食品、保健产品和中草药合成产品,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
推广生态旅游转换生态红利。一是深度挖掘喀斯特旅游资源,修建桥梁景观、观光索道、直升机观光、热气球观光等先进设施,全方位构建体验场景。二是完善度假设施,新建高星级度假酒店,深度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民族特色美食、纪念品和艺术表演,推动旅游供给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等综合旅游多业态转变。三是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严控游客流量,建立分级预警机制。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贵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体制机制研究》〔23GZZB1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