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木圭镇:让废弃矿区变“绿洲”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近年来,桂平市木圭镇党委、政府深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融资、社会力量参与等形式,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土地流转等手段,通过引进工业项目和生态经济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废弃矿山的潜在价值,如今,废弃矿山焕发新生,满目皆绿,当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初见成效。初秋时节,来到木圭镇竹海种养专业合作社的麻竹种植基地,探索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何变身绿意盎然的“绿洲”。

“这里原来是一片废弃的矿山,沟壑纵横,满目疮痍,三年前,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我把这片矿区山头承包了下来,种上麻竹,总共是3000多亩、10万多枝,想不到竹子长势这么好,现在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海了。”基地负责人李学华十分感慨。

竹林基地位于桂平市木圭镇金垌村, 20年前,当地丰富的锰矿资源吸引了不少矿产开采企业前往开采,经过长时间、大量的采挖,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成了当地生态建设的一个难题。

如何修复废弃矿区生态环境,挖掘矿区土地潜在价值问题?

金垌村的3000亩“荒漠”变“绿洲”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时下,正值竹笋收割季节,走进竹林,竹根上冒出一条条的竹笋,有的已长五六十公分高,有的刚破土而出,咯吱咯吱的竹子声和淡淡的竹笋清香伴随着一阵阵清风吹过,令人心旷神怡。竹林下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砍伐、搬运竹笋。

“现在每天都有四五十名村民到这来帮砍竹笋,制作酸笋,我们基地的麻竹每年5月底到11月中旬是收笋期,每年支付给村民的工资达200多万元。”李学华说。

2021年初,作为木圭镇本土人的李学华目睹着金垌村这片遍地狼藉的废弃矿山,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瞄准市场对竹笋的需求量大,决定承包下这片3000亩的废弃矿山种植麻竹。“麻竹生长的环境适应性强,易于生长,不但能快速修复生态环境,而且竹笋生长周期长,产量高。”李学华介绍说。

经过1年精心栽培、护理,一片葱葱郁郁的竹林像一块巨大的绿毯覆盖在原来那片裸露的矿山上,生态环境逐渐好转。2022年,李学华迎来了第一批麻竹笋丰收,当年的竹笋产值就达500多万元。“随着麻竹不断生长、成熟,竹笋的产量也不断提高,现在竹笋年产量在2000吨左右,年产值达700万多元。”

竹林迎来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经济增收,基地为周边的村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

“每年竹笋采摘期我都来这里帮采竹笋,已经连续三年了,合作社按量计算工钱,我年纪大一些,动作没那么快,一天也能挣300到400元,一年下来能得到2万多元,够补贴家用,有些人力气大、动作快,一天可以拿到六、七百元。”来自附近乡镇、今年50岁的马皮乡加河村民陈勤笑着说。

看着昔日这一片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绿意盎然的竹海,木圭镇金垌村副支书郭世君十分感慨:“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挖掘废弃矿山土地潜在价值,发展麻竹种植产业,不仅让生态得到了快速恢复,也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一举多赢。”

据了解,木圭镇金垌村除了利用这3000多亩废弃矿山发展麻竹种植产业外,还有3900多亩纳入当地的工业园区建设用地。(杨一帆 覃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