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董锋李国庆荣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统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增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江苏,加快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提质增效促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江苏,为全国其他兄弟省份作出示范,江苏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江苏绿色治理体系不断创新完善。为实现“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江苏建设,江苏积极创新环境经济政策,通过构建“两心三圈四带”的省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空间保护,并不断探索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融合新模式,统筹推动绿色电力、绿证、碳排放权交易来降低资源环境负荷,已连续四年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目前,江苏的能源结构仍呈现明显的高碳化特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新发展要求对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出更高需求。当前,江苏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7000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2倍以上,占全省发电装机总量比例提升至38.8%,同时已着力构建沿海绿电就近消纳体系以期实现高水平消纳,能源转型工作卓有成效。

绿色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作为制造业大省,绿色技术创新及其推广应用是高效推进江苏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为夯实绿色创新基础,江苏在可再生能源新型系统技术研发、氢能制备和储运、碳捕集及利用和环境系统绿色低碳重构等方面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全力攻克“卡脖子”问题。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绿色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全流程市场化服务体系增强绿色创新辐射力。

民营经济绿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作为经济强省,江苏民营企业占比超95%,民营经济GDP贡献超50%,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为提升民营企业市场活力,江苏通过设立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加强“专精特新”集群绿色产业培育、建立“一库一平台三机制”等举措支持民营经济绿色发展。

在此基础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江苏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健全绿色治理机制,提高经济“含绿量”。全面评估现有绿色发展政策和规划的有效性、适用性,充分预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新发展要求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从政策扶持、金融服务、市场监管等角度打造协同联动的多元绿色治理体系。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协调统一,强化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打造政府主导的多元市场机制,提升有为政府与有为市场的合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江苏经验和江苏智慧。

打造新型能源体系,保障能源转型安全。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导向,锚定“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四大关键环节,打造多能互补、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通过科学评估省内新能源电力生产与消纳能力,有序推进新能源电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生产结构;通过协调网源发展,充分挖掘电源侧调峰潜力,提升对新能源电力的调控能力;通过合理引导能源消费转型升级和创新可再生能源消纳模式,逐步提高电力系统中清洁电力比重,进而实现新旧能源体系的平稳过渡,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绿色、安全转型。

强化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绿色科技创新与转化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强劲引擎。聚合优质拔尖人才,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动能,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同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向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数智化技术反哺提升整体绿色创新能力,打造要素流动顺畅、高竞争力、强韧性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助力江苏成为“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示范省。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绿色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是提振微观主体绿色发展信心的要素保障。充分认识到民营企业等微观主体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的绿色创新潜力,通过打造“亲”“清”政商关系促进绿色发展政策的早落地、见实效,通过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打通绿色发展要素顺畅流动的渠道,同时,强化绿色转型的“高精尖”、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打破绿色融资门槛,夯实资金保障,进而激发企业主体的绿色发展内生动力,使其成为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调发展的强劲力量。

(作者董锋为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李国庆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荣娜为徐州市泉山区柳新镇宣传委员、统战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