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海:不做干“木匠活”的医生,向新求质推动骨科发展

编者按:

每一个“医”无反顾的瞬间都值得被铭记。或争分夺秒抢救,或在病房与手术室内奔忙,很多人只看到了医生们救死扶伤时的奋不顾身,却不一定知道他们为完成这份生命嘱托背后的付出。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设“医”无反顾——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专题报道,借此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默默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

在有些人眼里,骨科医生干的是“木匠活”,只要把“钩锤钻凿,钳拧钉撬”的技术练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在烟台山医院骨科大主任兼创伤骨三科主任王振海看来,想在构造精妙的206块骨头间“自由挪移”,光有纯熟的技术可不够,只有将生物学、力学、康复学等知识融会贯通,并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才可能练就骨科的“金手指”。

王振海在查房。(吕奇 摄)

从一名普通的骨科医生,到带领烟台山医院大骨科再攀高峰,王振海有自己的“独门妙招”:他喜欢用画图来整理手术思路和复盘,寥寥数笔间,手术要点了然于胸。而今,他也将这一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了科里的年轻医生。给年轻人创造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同时又“放手不放眼”地陪伴左右,作为站在年轻医生背后的人,他的担子更重了。可他从未懈怠,乘着新技术发展的“快车”,努力助推骨科智能康复发展,他想做的还有很多。

会画图的骨科医生

骨科医生还要会“画画”?没错,不仅要会画,还要“言之有物”。

“只有对骨骼类型、形态和人体解剖结构了然于心,才能画到点上。”王振海说,206块骨头共同组成了人体结构的骨架,其精妙的构造是任何先进的器械都无法比拟的,能深入浅出地画出手术图谱,对骨科医生而言,既是锻炼也是挑战。

王振海(左一)与同事讨论交流。(吕奇 摄)

2007年,从积水潭医院学习归来后,见识了手绘图谱的优势,王振海就开启了自己的“绘画”之路。从术前规划到术后复盘,再到病例讨论,惟妙惟肖的可视化图解让他和团队及患者的沟通更顺畅。不仅坚持自己“画图说话”,王振海也鼓励团队的年轻医生深入研究解剖结构和不同类型骨骼的特点,来为更精准和微创的骨科手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骨科需要实干家,但又不能机械地干,带着思考前行才能事半功倍。”工作26年来,王振海已悄然积累了数十本笔记,但凡遇上复杂手术,他都习惯性地将切口录入、手术体位、操作要点详细记录下来,在术后仔细复盘,以便为同类型手术提供借鉴。

在琢磨中精进,伴随着王振海近30年的从医路。“骨科医生绝不是简单地干力气活,更需要全面的知识体系作支撑 。”以股骨转子间骨折为例,王振海进一步解释称,受限于医疗技术的发展,遭遇“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时,此前针对大部分高龄老人都采取保守治疗,既痛苦又无济于事。随着老龄化加剧,这部分群体越来越庞大,微创手术已成为医生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在收治这部分患者时,医生光有骨科诊疗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扎实的内科基础,来全面保障患者的安全。

始终在路上,也给了王振海更大的动力。“骨骼与周围血管、神经密不可分,这就需要骨科医生有全局意识。”王振海介绍称,骨科医生的精进没有终点,生物学、力学、医学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持续跟进学习,才能更好地守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站在年轻医生背后的人

从主治医生到创伤骨三科主任,再到如今带领大骨科团队一路争先,王振海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将自己的成长经验毫不藏私分享的同时,他坚定地做“站在年轻医生背后的人”,放手让年轻医生锻炼和成长,又始终陪伴在侧托底,以团队之力共抗疾病。

“可以放手,但不能放眼。”为让年轻医生得到更好的成长,王振海鼓励大家走出去,通过学术会议和讲座来拓宽眼界和思路,同时他也会做好“守门人”,在给年轻医生锻炼机会的同时,做好“兜底”工作,保证手术安全。

王振海(右一)与同事讨论病例。(吕奇 摄)

如何能保证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借助三级医师岗位责任制度,王振海有了自己的新思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高年资医师各司其职,又有稳定的上升空间,如此分工明确,不仅让大家“守土有责”,更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团队的良性发展有了保障,患者自然也会得到更好的诊治。

防患于未然也是王振海带领骨科团队持续发展的一大“法宝”。每周一、二、四早上,是科室固定的手术患者汇报总结日,主治医师轮流汇报患者情况、总结得失,再由高年资医生进行点评,互相查漏补缺来保证手术的安全。与此同时,王振海还带领团队优化复位、固定的细节,提升围手术期处理能力,加速患者康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烟台山医院骨科团队建设成效已显。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届“金手奖”骨科评比大赛中,王振海带领该院骨科团队在赛区海选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半决赛中取得三等奖好成绩,充分展示了烟台山医院骨科各亚专业的风采与实力。

在做好院内发展的同时,作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老年髋骨折学组副组长、烟台市医学会老年髋骨折学组组长、烟台市预防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关节损伤防治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3D打印与数智骨科分会委员,王振海还致力于通过学术交流与手术演示等方式带动学科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身体力行推动骨科智能康复发展

在外科手术迈入微创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今天,作为烟台市骨科诊疗的龙头单位,烟台山医院骨科乘势而上,硕果累累。

新技术的应用为骨科的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6年7月28日,烟台山医院完成全省首台骨科机器人手术。2018年9月,烟台山医院骨科在机器人辅助下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In-Fix治疗骨盆骨折手术,这一手术拓展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天玑骨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领域。今年3月,烟台山医院副院长孙涛成功将智能化骨盆复位手术机器人首次应用于复杂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中,突破性完成了山东省内首例骨科手术机器人全流程辅助骨盆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

王振海在为患者做手术。(吕奇 摄)

近年来,3D打印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前沿技术之一,已成为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在医工结合的大背景下,“3D+医疗”让个性化、定制化诊疗成为可能。2021年10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烟台山医院分中心正式揭牌。在烟台山医院副院长常黎明的带领下,骨科多学科通力协作,已将这项技术应用于骨性关节炎保膝手术、骨肿瘤、儿童肘内翻畸形手术等诸多领域,切实让烟台患者享受到了精准医疗的便利 。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王振海更希望推动医工结合,带动烟台山医院骨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带动骨科向着康复智能化深入发展,近年来,王振海将目光聚焦到借助内固定传感器来实现骨科康复的可视化与智能化领域,希望能借此实现“可控的康复”。

“医者仁心”从来就不是句空话,不断精进技术水平的同时,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王振海更希望能以团队之力守住烟台百姓的骨科健康底线,让医学的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栾秀玲 潘晶 张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