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多彩时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文化之美大放异彩
作者:王小棋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一线牵一城,一城聚一线。作为首都北京的核心标志,“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贯穿北京城区的中心,是北京城的空间规划之轴和文化之轴,更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线、生命线。翻开北京建城史册,北京传统中轴线形成于元代,此后历经明清两朝,其建设既传承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成果,又吸纳、发展和丰富了中轴线布局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表现手法上更为灵活。时至今日,这条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将很多自成一组的基本平面组织串成一体,形成了一条压倒的主轴,并将整个城市从空间组织、体量安排上,完全连贯起来,从而使城市呈现出一种极为完整的节奏感,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也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文化因建筑而具有底蕴,建筑因文化而更具灵气。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里,“以中为尊”是城市营建中彰显传统礼仪的规整公式,体现了古老民族对秩序之美的极致追求,对“天人合一”的无限向往。聚焦“北京中轴线”,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件,发生在这条中轴线上;多少壮怀激烈的故事,在这条中轴线上演绎;曾经踏过千军万马,走过王侯将相;也刻下百姓影像,升起炊烟袅袅。不仅如此,以文化传承为纽带,“北京中轴线”见证并参与了“双奥之城”的无上荣光,“冰丝带”与鸟巢和冰立方并列成为北京奥运中轴线上的地标建筑,强化了北京中轴对称的城市景观风貌。透过“北京中轴线”这条幸福之轴、文化之轴,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卓越才能,集中展现了大国首都形象和中华文化魅力。换言之,“北京中轴线”显然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概念,更不是建筑物下的静态标识,它是一段古老又鲜活的历史,是城市文化的符号和百姓精神的坐标。
文化遗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不仅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更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的平台。自申遗十多年来,北京坚持“崇文争先”理念,把中轴线保护工作列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事项,不遗余力地积极推进中轴线整治保护工作,先后完成皇史宬、太庙、社稷坛等腾退工作,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创新路径政策,整治提升中轴线沿线界面环境,烘托壮美空间秩序;完成前门大街第五立面整治等重点项目,将壮美中轴、礼仪中轴和文化中轴“织补式”融入到老城保护与更新和城市设计之中;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传播,钟鼓楼沉浸式演绎时间的故事,四百年颜料会馆古戏台再现光影……一项项务实举措接续发力,让千年文脉历久弥新,重构历史文化魅力走廊,托起了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古都篇章。放眼当下,古都中轴,撑起了纵横捭阖的空间格局;中华文明的精神气度,令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惊叹不已。
“一轴”赓续千年文脉,申遗铺展古都画卷。“北京中轴线”是链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申遗的成功只是起点,并不是终点。面向未来,期待北京继续加强中轴线IP开发与传播,推动中轴线主题文艺创作,推动中轴线社会价值创新,打造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发展轴,实现传统魅力的展示与旅游体验、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等功能的融合发展,如此这条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城市轴线,必将带着古都文化自信走向国际,在未来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一审:陈仕发
二审:吴迪
三审: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