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铺篾匠技艺的春天

本文转自:中国绿色时报

竹制品加工户到山上挑选竹子 王艺霖摄

曾几何时,篾匠师傅靠着一身好手艺闯荡江湖,吃百家饭、赚千家钱。如今乘着“以竹代塑”的东风,传统竹制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发展,让竹林铺村迎来新的春天

在三千竹语手工作坊,陈功(右)向慕名而来的客户介绍竹制品

非遗传承人闫登敏在自家小院编织竹制品

竹林铺村全景

刮青、破竹

分丝、抽丝

编织竹制品

竹编匠人最主要的工具——篾刀

竹子制品华丽转型

陈功说到做到,牵头将沿村公路旁的老房子改造升级,融入竹子元素,建立了“三千竹语手工作坊”。闫登胜等篾匠师傅的代表作品,摆满了作坊内的竹制橱窗。在柔和的灯光下,竹制茶具、玩具、乐具、用具、炊具等让人赏心悦目。一根毛竹,经过师傅们的精心编织,蝶变成独具匠心的工艺品。

篾匠师傅闫登敏快速行动起来。暖阳下,闫登敏穿上外套,带上爱人,拿着竹刀,来到屋后的竹山。他找到一根老嫩合适的竹子,抡起竹刀,砍伐竹子的声响传向竹林深处。不一会儿工夫,他麻利地扛起竹子下了山。

在自家的屋前大场上,闫登敏摆开阵式。他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双腿上铺着垫毡。竹子被去节、截短、开片,竹青和竹黄被剥离开后,再被宽大的篾刀一层层地刮薄。篾刀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

闫登敏年近60岁,在村子里的篾匠师傅中不算年长,最年长的闫登胜师傅已年近70岁。老篾匠们做梦也没想到,一度颓废的老手艺,如今还能发扬光大。

陈功的心血没有白费,他先将竹编工艺申请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定了传承人,传统工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再成立竹子产业合作社。陈功注重竹子产品的转型,他把篾匠们组织起来,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让他们转型制作实用且具有欣赏价值的竹工艺品,然后通过网络传播,带活竹产业,带红竹林铺。

产业路子越走越宽

如今,竹林铺的竹产业正在逐渐复苏。许多人打开微信朋友圈,都能看到竹林铺人、英山人展示的精美竹制工艺品。慕名来竹林铺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有来购买竹制工艺品的,有来竹海采风的。

陈功介绍,村里的竹制品,每一个制作环节都是严格按照非遗流程完成的。由于设计美、做工细、品质高,从事竹产品加工的师傅们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村里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产业前景后,也纷纷返乡拜师学艺。

面对未来,陈功信心满满。他说,合作社正在酝酿从传统竹制品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竹制工艺品和竹笋加工销售转型,让村里更多人享受到竹产业的红利。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王江摄)

热门相关:福晋有喜:四爷,宠上天!   末日乐园   我的学姐会魔法   最强神话帝皇   全能千金燃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