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策划】中国式现代化“愿望清单”之一:连家船民的“上岸”故事
【环球时报记者 林小艺 林璐文】编者的话:岁末年初,是回顾与期待之时。这一年,社会经历了各种发展,每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为此,环球时报推出老百姓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望清单”系列,从“更具象的共识、更富生机的农村、更具想象力的创新、更为均衡的教育、更有尊严的晚年和更有底气的保障、更加自信的文明”六个角度捕捉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维度的变化与成就,以普通民众的经历、故事和梦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本文是“愿望清单”系列的第一期,讲述福建宁德的连家船民家庭结束海上漂泊生活“上岸”的故事,他们许下愿望,想在陆地上续写迎接美好新生活的致富篇章。
从与海搏斗到靠海兴业
“这是我的宝贝!”
一份已经泛黄的报纸被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的海上养殖户林才赠工工整整、安安稳稳地装在塑封袋里珍藏了22年。
这一报纸画刊上的6张家庭照简单勾勒出今年49岁的林才赠的前半生轨迹:1984年,家中排行老三的林才赠和家人生活在小船上,全家6口终年在海上漂泊,靠打鱼为生。1998年,林才赠一家在政府“造福工程”扶持下搬进35平方米的两间新房。2001年,为了早日脱贫,林才赠跟着哥哥一起在海上养殖了一千尾大黄鱼苗。
告别风雨飘摇的乌篷船,过上了“脚踏实地”的生活后,2017年,林家又添新丁。三年后,根据政府绿色发展的政策,林才赠将海上养殖网箱换成了绿色环保新材料。
“这也是我的宝贝!”拿着今年刚下发的最新的水域滩涂养殖证,有着一副大嗓门的林才赠难掩激动。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政府的产业扶持下,“心里更有底了!我想挣更多的本钱,养更多的黄鱼,过上更好的生活。”
林才赠一家生活的猴屿村里,水泥墙上至今仍保留着渔民刚刚搬迁落户时写下的“爱家乡,爱卫生”标语,这是林才赠最初的上岸记忆。而现在他记得最牢的,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讲到的“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这句话,被工工整整地张贴在村委会里。
中国南方广东、福建等地,有一群人,祖祖辈辈以在近海捕鱼为生,几代人共住一条小木船,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家在船上,船就是家,他们被称为“连家船民”。家在船上,船就是家,一艘“连家船”既是住所也是生产工具,捕鱼劳动在船头的甲板,船舱则是家庭卧室和仓库。在过去,这个无财产保障、无生命保障、无教育保障的“三无”群体,对上岸定居体面生存的渴望,如大旱之望云霓。林才赠一家就曾属于这个群体。
在家门口,在码头边,在渔排上,林才赠听乡亲们讲了许多和他一样的连家船民在岸上“住下来,富起来”的故事。他知道,有许多人对他们这些曾经特殊的穷困群体倾注了很多的关切。在这些故事和愿望里,有无数中国人对摆脱贫困的坚持,对乡村振兴的希冀,奋力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结束海上漂泊‘住下来,富起来’,我想在陆地上续写致富新故事”,林才赠许下这一新年愿望,简单、朴素,充满希望。
从风雨飘摇到脚踏实地
上了岸,林才赠一家人眼里依然全是海。
“过去在海里飘是听天由命,现在到海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地生活。”林才赠说。
登上猴屿村码头边的“海上的士”小快艇驶向养殖区,沿途一片片渔排延绵不见尽头,一口口养殖网箱整齐划一,万亩“海上鱼田”呈现一派繁忙有序的劳动景象。
林才赠喜气洋洋地和大哥林方存打了个照面。
在海上,林方存和林才赠各自的渔排距离5分钟船程。林方存从事龙须菜养殖,月收入超4000元;林才赠以养殖黄鱼为业,家庭年收入也超过5万元。兄弟俩黝黑脸庞上憨厚的笑容写着满足。
福建少有凛冬,两兄弟见面时一个穿拖鞋一个穿胶鞋,都没穿袜子,这是他们从连家船上带下来的习惯。“过去一条船长八九米住着全家6口人,吃喝拉撒全在船上,小孩就没有衣服穿。”回忆起过去的艰辛与困窘,林才赠十分感慨。
“过一天算一天,哪里敢说梦想”,林才赠说。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当地拉开了连家船民整体搬迁上岸的序幕。有关部门接续努力,按照渔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从免征各项土地税费、给予建房资金补助、允许船民分期还清余下建房款等方面全力攻坚,在本世纪初彻底解决了连家船民的上岸定居问题。
此后,当地政府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岸上。为连家船民提供技术培训,解决他们在生产创业中的资金问题,一步步推进定点帮扶,助力上岸的渔民彻底撕下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
随着收入的增加,如今猴屿村的住户大多都从最初分配的大约30平方米的单间房扩建成了二三层的小楼房。面对部分村民家庭成员的增加而产生的居住空间不足的窘境,溪南镇投入约110万元,利用当地学校旧址建设了互助孝老食堂和老人安居楼,当前项目已在收尾结算,确保有入住意愿的老人在亮堂堂的新居里过新年。
在岸上,林方存和林才赠一同住在共建的三层楼房二楼的门对门。
林才赠希望今年的黄鱼能卖个好价钱,“把房子的三层装修了,多点本钱扩大养殖。”
他们兄妹四人也计划在过年时再拍一张全家福,在塑封袋里装下“新的宝贝”。
从盼望灯火到照亮他人
江成财这辈子有过很多的愿望,但他笑称自己当前最迫切的愿望是“瘦身成功”。
这位56岁的下岐村退休义务讲解员个子不高,但腰板始终挺直。很难想象,他曾是一名佝偻着腰、在逼仄的船上生活多年的连家船民。
“以前在船上风雨飘摇,天气好就下海捕点鱼,遇到台风天,那就全家挨饿。父母担心孩子落水,就用绳子将我们紧紧绑在船上,运气不好时,船翻了,家也没了。”江成财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而现在什么吃的都有了,心宽体胖横向发展。”他打趣。
自打记事起,江成财就生活在船上,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刻就是在风平浪静的夜晚,趴在船沿看天上的月亮和岸上的灯光。
父母为他取名成财,希望他摆脱以前的苦日子,但在三十岁之前,江成财的愿望仅仅是有一天能像岸上人一样生活,有房子住、家中有盏温暖的灯。
江成财至今仍然记得自己1999年搬迁上岸第一天的光景。一家六口人揣着破棉絮、铁锅等家当,住进了下岐村下岐路136号。屋内有政府捐赠的弹簧床、液化气灶。
眼下,江成财有空时就爱带着游客在他的家乡走一走,在这里,一排排黄墙红瓦的小楼错落有致,不远处的码头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一街之隔的市场里,上岸转做海鲜批发的船民们的叫卖声和顾客扫码付款到账的播报声相互交织,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12月14日,江成财参加了市里“当年人讲当年事”的演讲比赛,去讲述自己上岸后从“没地、没钱、没文化”到从事养殖业赚到第一桶金,随后带领30多名村民从事建筑桩基工程,从“自己没地方住到给更多人建房子”的蝶变。
“我想告诉更多人,曾经饱受歧视的连家船民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也配有梦想。”
江成财也想告诉更多人他对村镇干部的感激之情。“上岸后,村民没钱‘找书记’,没工作‘找书记’,甚至帮孩子取名也‘找书记 ’。”
在一代代各级干部们的关切帮扶下,下岐村渔民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30360元,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63万元。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全村原先95%的船民都是文盲,如今已走出了290多名大学生。
从崎路同行到共创辉煌
34岁的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陈凌很欣慰,像下岐村、猴屿村这些“从水上驶来的村庄”正变得越来越出名。
陈凌也是连家船民的后代。2018 年,在北京工作的陈凌听说村里需要有文化人才回乡工作,毅然辞去企业工资丰厚的工作,返乡投入乡村振兴事业。这位初代返乡大学生在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积极带领村民打造海鲜一条街,建设让船民们安稳地耕海牧渔,辛勤劳作的富美乡村。
“我这一代人已经看到连家船民‘搬下来’,他们人上岸了,心也上岸了,我希望能够真正带动大家实现从‘住下来’到‘富起来’的跨越。”陈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现在,不光年轻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下岐村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考察团,就连外国元首和大专家也往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渔村跑。
2023年9月,赞比亚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来到下岐村参观考察。“我认为这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另一个范例,不为特定的群体服务,而是为了所有人的福祉,这一点至关重要 …… 我了解到,中国领导层亲自推动,改善他们和其他地区类似困难民众的境遇,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船民上岸安居乐业,让他们摆脱了居无定所、收入微薄的困境。我跟我的同事们说,我希望你们仔细体会,并和我们国家的状况相联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希奇莱马动情地说。
在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中,陈凌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越来越自豪,他清楚地知道,他参与书写的连家船民上岸致富的实践正在向全世界诠释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在他的视线范围内,海还是那片海,但昔日的悲苦之海早已化作致富之海;在这片海面前,曾经在旧时代饱受歧视的漂泊者实现了新生,平等地共享这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更有了自己追求幸福、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为岸上的家乡增光添彩。
连家船民上岸了,脱贫了,富裕了,但一个个新的愿望刚刚许下,新的故事才刚开始。